韋斗斗

面對疫情,為新冠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提供防護屏障,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減少醫護人員的交叉感染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北省委副主委徐英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交了《關于“穩態置換流醫用診艙”設施的研發和量產的建議》提案。
此項創新成果在疫情期間,由中國工程院五位院士聯合攻關,研發,應用于河北省第二人民醫院、河北胸科醫院、正定國際機場等,經過發熱門診等一線疫情檢測,使用期間沒有發生醫護人員交叉感染,為防控疫情做出了貢獻。
徐英認為,醫院發燒門診和重癥監護病房(ICU)內的空氣流動流向存在醫護人員防護“短板”,原因有二:
一是發燒門診和重癥監護病房(ICU)防護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發燒門診及ICU病房內空氣中病毒密度大,防止醫患交叉感染的設施亟待提升。目前多數醫院使用普通房間改造發燒診室。雖然加強了個人防護(防護衣、口罩、護目鏡等)、洗消(洗手、表面清潔消毒)措施,醫護人員仍有較大風險的職業暴露,防護設施建設仍相對薄弱。
二是重癥監護病房(ICU)缺少對醫護人員的保護。原醫院ICU病房空氣潔凈系統多從保護病患角度設計,缺乏對醫護人員的保護,醫護人員受感染風險大。ICU病房內多為“亂流”設計,缺少對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進行阻斷的空氣隔離屏障;空調送風系統多基于混合通風,按“稀釋”原理進行設計,送風與室內污染空氣“摻混”嚴重,易導致污染物在室內擴散,醫護人員呼吸區空氣潔凈度差;沒有對室內病毒進行消殺,空氣中病毒濃度大。
徐英提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穩態置換流醫用診艙” 設施的研發和量產是全民戰“疫”的需要。
在新冠肺炎防疫的第一道防線擴大人群檢測范圍,是中國防控疫情的成功經驗。但面對突發大面積人群檢測壓力,醫療機構沒有足夠的檢測場所,快速提供合格的醫療檢測場所,減少醫患交叉感染,確保醫護人員安全,成為防控疫情的重大需求。“穩態置換流醫用診艙”針對疫情防疫的需求,由中國工程院任陣海、侯立安、劉尚合、賀泓、孫玉五位院士集空氣阻隔過濾+消殺多物理場耦合技術設計制造。該設施的實施案例已證實是防醫患交感的有效可行措施之一,
徐英表示,穩態置換流醫用診艙打破了傳統的空氣潔凈室“亂流”“稀釋”設計理念,克服了原醫用空氣潔凈室僅保護“患者”設計理念的不足,建立了單個房間的流場“負壓梯度”,使醫護人員處于潔凈空氣的上風側,患者處于下風側,患者攜帶的病毒在較小的擴散范圍、最短的距離即被收集消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