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婉芳,沈嘉華,王曉寧,胡曉珠
(廣州市白云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0450)
產后出血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指產婦分娩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病因為軟產道裂傷、凝血功能障礙、子宮收縮乏力等。臨床癥狀表現為陰道流血、貧血、休克等。產后出血易發生感染,甚至導致休克,危害生命安全[1]。因此控制產后出血量受到臨床醫療人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次研究分析預防性護理對產婦產后出血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陰道分娩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24.6±2.7)歲,平均體重(62.8±2.9)kg,平均孕周(39.5±1.4)周;對照組:年齡21~33歲,平均(25.2±2.5)歲,平均體重(63.1±2.8)kg,平均孕周(39.2±1.1)周。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子宮收縮、胎盤大小、胎動等,在胎兒娩出后按摩子宮,處理胎盤、胎膜殘留,檢測出血量,并及時處理緊急情況。觀察組行常規護理聯合預防性護理:
(1)產前護理人員應充分掌握產婦身體和心理的狀況,積極與產婦溝通交流,耐心傾聽訴說并解答疑問,及時疏導產婦出現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用視頻、圖片等向產婦介紹分娩過程,告知注意事項和應對方法,增強產婦分娩信心。為產婦營造良好、溫馨的環境來迎接生產。
(2)若分娩時產程拖延,產婦可能會體力不支,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應給予產婦適量鎮定藥物,防止子宮收縮乏力。對可能出現產后出血的產婦,在胎兒娩出后,要給予產婦增強子宮收縮藥物,并對子宮進行按摩,減低產后出血率。第一產程護理人員應指導其正確分娩姿勢,觀察分娩反應。第二產程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正確用力方法,控制好娩出速度,可有效減少產道損傷出血。
(3)第三產程應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處理,娩出胎兒2~5 min后,護理人員右手牽拉臍帶,左手拇指和四指分別把握在恥骨聯合上緣于宮體中下段兩側,以掌面可感受到宮體為宜。操作時右手由輕至中度力量順產道軸方向外作顫抖式牽引,左手用同等方法朝宮底方向加以按摩式顫動,持續牽引20~30 s可娩出胎盤[2]。
(4)產后應延長產婦觀察時間,對產程拖延、產力差的產婦應自己觀察宮縮情況和陰道出血量,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指導產婦母乳喂養,告知母乳喂養優點,叮囑產婦做好自身護理,鼓勵其下床活動。
使用SPSS 17.0軟件分析,t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x2檢驗計數資料,用率(%)來表示,(P<0.05)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后2 h(123±12. 2)、24 h出血量(204±24.7)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產婦產后2 h、24 h的出血量(mL,±s)

表1 產婦產后2 h、24 h的出血量(mL,±s)
組別 人數 產后2 h 產后24 h觀察組 30 123± 12.2 204±24.7對照組 30 217.9 ±8.2 311.9±25.0 P P<0.05 P<0.05
觀察組產婦對護理滿意的有23例(76.67%),較滿意5例(16.67%),不滿意2例(6.67%),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產婦對護理滿意的有13例(43.33%),較滿意8例(26.67%),不滿意9例(30.00),滿意度為70.00%。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以惡心嘔吐、低血壓為主。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情況(10.00%)明顯少于對照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癥狀均在1~2 d內消失。
產婦出現產后出血有多方面原因,合理的護理方式可有效預防產婦出血,近年來醫學模式發生改變,產婦與家屬的疾病防范意識逐漸增強,護理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3]。常規的產科護理多忽視心理和社會對分娩的影響,加強與產婦溝通,及時疏導消極情緒能夠有效增強產婦分娩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應用預防性護理對產婦進行干預,效果較好。觀察組產婦2 h、24 h產后出血量(123±12.2、204±24.7)明顯少于對照組(217.9±8.2、311.9±25.0);觀察組產婦滿意(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70.00%);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情況(10.00%)明顯優于對照組(20.00%)。預防性護理措施積極與產婦溝通,疏導其負面情緒,及時給予藥物鎮定,應用雙合牽引胎盤娩出法等,有效減少了陰道分娩產后出血量,改善產婦預后,提高護理滿意度,效果較為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