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江蘇 徐州 221002)
急性左心衰竭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心臟瓣膜疾病、心律失常、嚴重左室前后負荷、心肌損害等,患者在病癥發生之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呼吸障礙和血氧供應不足,需要立即進行治療[1]。優化急救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將常規急救護理措施進行升級和優化,能夠為患者提供身心各方面的護理,因此優勢也要比常規護理高。本次研究針對優化急救護理干預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救效果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是本次研究的病例選取時間,研究對象為3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人。其中觀察組中男8例,女7例,年齡43~71歲,平均(55.34±1.38)歲,對照組中男9例,女6例,年齡44~73歲,平均(55.41±1.42)歲,以上資料進行對比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常規急救護理應用在對照組中,患者需要在發病之后立即進行靜脈血采集,同時護理人員要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各項身體檢查,在建立靜脈通道之后進行藥物輸液,對患者的疾病發展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如果發生意外情況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優化急救護理應用在觀察組中,(1)體位護理。患者在接診的時候通過輪椅進行運送,這樣能夠使患者的腿部呈自然的下垂狀態,可以有效地減少回心血量,緩解呼吸困難的癥狀。(2)建立靜脈通道。護理人員需要先對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采集,盡量一次穿刺成功,以免多次穿刺給患者造成不適感和疼痛感,連接輸液器之后需要根據醫生的要求進行鎮靜、強心、利尿和擴血管治療。(3)動態病情檢查。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以及氧氣流量進行觀察。(4)心理護理。將患者的疾病發生原因、治療方式以及急救效果告知患者家屬,這樣能夠減少患者家屬出現的緊張焦慮等情緒。(5)在患者急救成功之后,需要穩定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在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之后送回ICU病房,轉接患者的時候要準備好相應的物品。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住院時間和ADL評分。護理效果通過顯效、有效和無效表達,顯效: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各方面功能指標恢復正常。有效:住院時間有所縮短,功能指標有所恢復。無效:患者住院時間長,功能指標未恢復。
計算數據的軟件為SPSS 20.0,其中計算數據的X2值和t的計算,通過P值來判斷統計學情況。
觀察組的護理效果對比對照組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ADL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和ADL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和ADL評分比較(±s)
組別 住院時間 ADL評分觀察組(n=15) 10.3±1.7 71.58±4.25對照組(n=15) 17.7±2.4 46.41±2.17 t 15.3046 32.0626 P 0.0000 0.0000
急性左心衰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臟瓣膜疾病或者心肌損害嚴重所導致心臟負荷,這樣就會出現休克或者心臟驟停的情況。根據臨床調查表明,急性左心衰疾病的致死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而且疾病發生危急,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護理和治療[2]。常規急救護理只能夠為患者提供生理方面的護理,目前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發展和提高,優化急救護理干預對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有著較大的意義。在進行優化急救護理干預的時候,必須要保證護理人員具有專業的護理技巧和水平,同時還能夠針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出現的不良心理進行開導,鼓勵患者努力戰勝疾病,這樣也能夠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3]。與常規護理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為其提供身心各方面的護理干預。
經過對比研究,發現觀察組在護理效果方面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ADL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優化急救護理干預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救效果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維持患者的生命安全,明顯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