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無錫 214000)
腦出血是一種非外傷性自發性的腦實質內出血癥狀,具有起病急、變化快、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1],多見于中老年男性,近年來但有發病年輕化的趨勢,是急診科常見的急重癥。為研究急診護理對腦出血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本院急診科收治的36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患者3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8例。實驗組男13例,女5例;年齡39~78歲,平均(57.6±8.4)歲;患者從發病到醫院耗時0.5~3.5 h,平均(1.5±0.2)h;對照組男12例,女6例;年齡41~76歲,平均(55.7±7.8)歲;患者從發病到醫院耗時0.5~3 h,平均(2±0.3)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第一診斷為腦出血,并經頭顱CT檢查確診;發病到入院時間<12 h。排除標準:有惡性腫瘤者;嚴重心肺功能或肝功能不全者;臨床資料不全。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服務,主要為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搶救、監測病情、各項生命體征的記錄、醫患溝通和一般護理。觀察組除了常規護理,急救護理具體處理如下:(1)入院前護理:通過電話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在救護車到達現場之前指導患者家屬進行現場處理,并根據問詢病人病情準備急診室的藥品和救護設備就位。(2)入院護理:到達急診室后立即配合醫生做好護理工作,包括開通靜脈通道,給與甘露醇降顱內壓;上心電監護儀,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并做相應處理;抬高患者頭部并偏向一側,防止嘔吐引起窒息;(3)加強護理環境,保持病人周圍環境安靜,減少過多人員試探,為病人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病人有家屬或專人看護,病房設施設備安全緊固,床檔拉起,防止病人墜床或其他意外。(4)做好心理護理:患者和家屬對腦出血導致的癥狀一般無法接受,心理負擔重,需要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個性化心理疏通和輔導,解釋病情原因和預后,鼓勵患者和家屬積極面度,樹立信心。(5)并發癥護理:腦出血昏迷患者易感染,需做好口腔、皮膚、尿道及各種插管的清潔;勤給患者翻身或按摩,防止壓瘡。
治療有效:患者治愈離院或病情好轉,轉入普通病房;治療無效:患者死亡、不滿意治療結果或患者要求轉院。
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字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對照組住院時間;觀察組的治療有效16例,對照組治療有效11例,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結果對比[±s,n(%)]

表1 兩組患者結果對比[±s,n(%)]
組別 n 住院時間 治療有效率觀察組 18 10.72±2.47 16(88.89%)對照組 18 16.56±4.26 11(61.11%)F(t/x2) 2.97 3.70 P 0.03 0.05
腦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意識障礙、肢體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損害,極易造成神經系統的損傷、昏迷及死亡[2],患者多病情危重,需要醫護人員爭分奪秒予以施救,治療過程中要快速、準確而有序,要體現“輕、快、穩、準”的特點[3]。急診護理通過對病人院前、院中全程的個性化護理,除了給與患者對癥常規護理,還給與環境護理、心理護理和并發癥護理,通過細致的觀察病情、系統的護理程序和完善的護理細節,使各項搶救工作能順暢有序的開展,從而縮短救治時間,減少了病人死亡,提高了救治率,也為病人住院治療打好基礎,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