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明
(江蘇省人民醫院浦口分院婦產科,江蘇 南京 211800)
母嬰同室主要是指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與母親處于同一環境中,每天將新生兒與產婦的分離時間不得超過一個小時,從新生兒角度來講應用母嬰同室能夠增加與母親之間的肌膚接觸,對促進母嬰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應用有效的護理模式,以提升護理服務質量為目的,對產婦和家屬提高自身護理能力具有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提升臨床實際護理效果以及工作效率[1]。此次研究選擇在本文母嬰同室中的50例低血糖患兒展開對照研究,分析低血糖患兒的檢測方法以及護理措施,內容如下。
此次研究對象為2019年1月~2020年6月母嬰同室中出現低血糖癥狀的患兒,共計50例,研究展開時間為,分析50例患兒基本情況,結果表示與研究需求相符合,將50例患兒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兒例數均等,在對照組中男17例,女8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9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分析無明顯差異,統計學處理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分析對比。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應用持續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加強基礎護理干預:保持室溫于22~24攝氏度,將濕度控制于50~60%,應用空氣凈化器進行病室內的消毒,每隔6小時消毒一次。在新生兒出生以后由于脫離母體,再加上中樞神經發育不全,容易出現低血糖癥狀,加強保暖護理能夠有效預防低血壓的發生,主要根據患兒體溫以及體重應用暖箱以及熱水袋進行保暖,在必要時母親與新生兒進行皮膚接觸,以便于及時調整室內溫度。(2)營養支持:新生兒需要盡量采用合理的母乳喂養方式,保持新生兒存在正常的血糖代謝功能,在臨床工作期間需要加強新生兒的第一次接觸,實施早接觸、早吸吮,每隔2~3小時喂奶一次,每次持續時間為15~30分鐘,從而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率。(3)加強對產婦安全知識宣教:由于低血糖患兒一般存在肌張力下降、額頭冒汗以及嗜睡等癥狀,在臨床觀察期間需要加強新生兒的安全知識宣教,針對高危患兒,加強巡視,從而發現低血糖發生的可能性。對低血糖患兒實施心電監護以及吸氧處理等措施,在發現呼吸暫停、驚厥抽搐時需要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4)血糖指標間斷性監測:在母嬰同室時產科護理人員需要加強新生兒的血糖監測,以便于及時發現持續性、反復性的低血糖患兒,針對反復發作低血糖的患兒每隔8小時監測血糖一次,直至血糖指標處于正常狀態。在血糖指標監測的同時關注母乳喂養情況,如果新生兒吸吮時欠缺主動性,及時監測血樣指標,明確新生兒吸吮能力[2]。
對比兩組患兒護理干預前后的血糖指標變化情況。
此次研究涉及數據借用SPSS 23.0進行分析統計,計量資料檢驗值用t,表示為平方差,計數資料行x2檢驗,表示為n、%,檢驗結果以P值表示。
和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患兒血糖指標控制效果較為理想,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血糖指標變化情況(±s、mmol/L)

表1 血糖指標變化情況(±s、mmol/L)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25) 2.36±0.36 4.26±1.71對照組(n=25) 2.44±0.27 2.68±1.01 t 0.8889 3.9778 P 0.3785 0.0002
新生兒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低血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代謝情況,導致血糖指標較低,對其大腦神經發育具有一定影響,胎兒在母體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糖耐量異常,從而發生血糖指標變化。為了進一步提高醫療以及護理質量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此次研究結果表示,干預前,兩組患兒血糖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后,觀察組血糖指標控制效果較為理想,數據對比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如下:持續性護理在應用期間能夠及時發現患兒低血糖問題,對后續治療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臨床護理期間加強產婦以及家屬對于低血壓的宣傳教育,在低血糖預防期間讓家屬也參與其中,能夠提高產婦對患兒的重視程度[3]。在此次研究實驗中應用持續性護理措施加強對患兒的心電監護,定期監測血糖指標以便于及時調整護理方案,實施有效地應對措施。持續性護理措施是目前臨床護理期間較為先進的護理管理模式,在這種護理措施實踐中加強對患兒的觀察和操作,能夠達到減少低血糖發生率的效果,對于高危患兒實施嚴密觀察,落實保暖、感染預防等護理內容,對提高患兒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4]。
綜上所述,在母嬰同室新生兒低血糖患兒護理期間應用有效的護理服務措施,能夠保證母嬰健康,對調整患兒血糖指標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