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娟
(湖南省道縣中醫院,湖南 永州 425300)
缺血性腦中風為神經內科多發性疾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體,具高發特征。近年來,雖本病死亡率顯著下降,但所遺留的肢體、語言、吞咽等功能障礙仍對患者生活質量構成了嚴重影響[1-2]。中醫康復療法為重要對缺血性腦中風治療的方案,如針刺及按摩、中藥等,在促進功能恢復方面意義顯著。優質護理服務為新型現代護理模式,旨在使患者在診療過程中享受到優質的服務[3]。本次研究對相關病例進行選取,應用中醫療法治療,并引入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現就實施結果進行探討。
選擇缺血性腦中風采用中醫療法治療的患者80例,均為我院神經內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隨機分組,觀察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介于44-79歲之間,平均(65.82±2.34)歲;病程介于1-31d,平均(11.46±5.72)d。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介于47-78歲之間,平均(65.80±2.36)歲;病程1-29d,平均(11.51±5.69)d。組間基線資料可比(P>0.05)。納入標準:①與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并經MRI或CT證實;②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并報經倫理學組織委員會批準,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發病前認知功能、精神合并障礙者;②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病例在采用中醫治療過程中,應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應用優質護理模式,具體內容:(1)強化優質護理服務觀念:組織中醫護理人員展開培訓,使之明確優質護理服務內涵,知曉此護理模式在中醫措施實施期間開展的路徑、程序,進而保障各項護理措施落到實處。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管理,以增強整體護理水平。(2)提高患者知識知曉水平:就缺血性腦中風采用中醫治療療法的特征向患者講解,采用影音或健康手冊的方式,就針刺、按摩、康復鍛煉技巧向患者直觀展示,使患者明確各項方案的作用機制,進而增強配合依從性,并促主觀能動性可充分發揮。(3)心理干預:與患者建立有效溝通,明確其心理顧慮,選取個體化疏導方案,如過分擔心中醫療法治療預后者,可舉康復理想的案例等,以促患者主觀能動性可增強。(4)基礎干預:在患者采用中醫治療期間,辨證施膳,合理運動,并輔助行運動康復、語言康復訓練,以推進治療進程。
依據NIHSS量表所呈現出的減分率進行評定。痊愈:NIHSS減分率介于90%-100%之間;顯效:NIHSS減分率像于46%-89%之間;進步:NIHSS減分率介于18%-45%之間;無效:未及上述標準。
應用SPSS22.0對本實驗測驗資料進行統計處理,醫護總有效率即計數資料應用(%)予以表示,通過卡方檢驗獲取統計結果;各指標評分采用(±s)予以表示,通過t檢驗獲取統計結果,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總有效率經評定為95.00%,對照組經評定為7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醫護總有效率對比情況 [n(%)]
中醫為對缺血性腦中風進行治療的重要技術,如通過針灸,進行外治,可使大量感覺沖動向中樞神經系統輸入,對大腦血液循環形成刺激,進而促腦側支循環快速建立,使神經功能缺損得以有效改善;康復鍛煉,可對肢體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恢復予以促進。但因患者受病情影響,多有負性心理,配合度不佳,臨床對護理質量有更高要求。本次研究觀察組重視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開展,通過使醫護人員樹立優質護理模式觀念,可保障各項護理措施更具專業性、科學性,使患者得到全面、細致的照護[4]。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可穩定負性情緒,提高自我管理技能,保證中醫治療成效。加強基礎干預,可使患者的機體狀況調節至最為合理的狀態,進而促進預后進一步改善[5]。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總有效率經評定為95.00%,對照組經評定為7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神經功能、肌張力、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也優于對照組,與陸佳琳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采用中醫治療過程中,進行優質護理服務,可增強醫護總有效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神經功能和肌張力恢復進程,展開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