偰俊平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腦出血是所有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類型,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的疾病類型。腦出血發病后患者的癥狀進展速度快,對患者運動、言語等功能存在較為嚴重的障礙。此外,患者同時由于腦出血壓迫腦組織,出現嘔吐、嗜睡、昏迷等癥狀,累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腦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不同,患者的癥狀表現有輕微差異,包括患者意識情況等。臨床針對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主要以盡快開展診斷與治療,促進患者治療效果,挽救患者腦神經功能為主。本文對所選患者開展急診強化護理,分析臨床應用優勢,現報告如下:
我院2019年1-12月116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試驗組、對照組,58例/組。試驗組男28例,女30例,年齡43~86歲,平均年齡(61.33±24.67)歲,病程1~7小時,平均病程(4.22±2.78)小時,合并癥:合并糖尿病16例,高血壓12例,高血脂13例,冠心病17例。對照組男29例,女30例,年齡44~85歲,平均年齡(62.27±22.73)歲,病程2~7小時,平均病程(4.65±2.35)小時,合并癥: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壓15例,高血脂12例,冠心病16例。患者均通過120急診電話報案,通過120急救車接診進入我院接受治療,通過CT檢查確診腦出血癥狀,患者均自愿參與實驗,患者意識喪失情況下,則由患者家屬同意簽署同意書。兩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試驗組進行急診強化護理,對照組開展傳統急診接診護理。急診強化護理包括病癥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護理、健康指導。
1.2.1 病癥護理
患者入院后需立即開展呼吸、血壓、心率等指標的監測,并幫助患者進行脫水、腦神經保護治療,此時需要對患者進行病癥護理,針對患者昏迷情況對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改善患者呼吸效果,避免患者出現呼吸暫停,幫助患者減輕不良反應,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穩定。
1.2.2 飲食護理
對轉歸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幫助患者篩選不適宜食物,確保患者飲食安全,并叮囑患者禁煙忌酒,減少患者由于飲食導致血糖、血脂、血壓等控制效果下降問題。同時促進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改善,輔助患者飲食干預效果。
1.2.3 并發癥護理
患者易出現并發癥,包括呼吸道阻塞、褥瘡、失禁等,此時需要對患者開展相應的吸痰、翻身、導尿處理,并在操作過程中動作輕柔,避免患者不適。
1.2.4 健康指導
叮囑患者建立科學的生活習慣,指導患者治療后期康復階段的康復鍛煉,確保患者能夠正常作息,改善患者的生活習慣,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能力。
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有效救治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輸液異常+用藥劑量問題+投訴/總數*100%。
數據均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護理質量評分、有效救治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數±標準差(±s),t檢驗,計數資料:不良事件發生率,率(%),x2檢驗,P<0.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5.17%,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13.79%,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有效救治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有效救治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有效救治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護理質量評分(分) 有效救治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護理滿意度評分(分)試驗組 58 86.37±12.44 90.45±13.26 10.46±3.42 80.97±16.22對照組 58 67.24±8.25 127.27±25.16 13.58±5.21 65.34±12.54 t-10.2564 10.3626 11.2674 15.2249 P - P<0.05 P<0.05 P<0.05 P<0.05
腦出血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與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有關,腦出血患者發病后存在一定的意識障礙,且起病較急,患者發病后存在偏癱、失語等癥狀,不但影響患者主述癥狀,還會增加患者治療壓力,對患者的預后康復有一定的影響[2]。急診接診時,需要對患者進行積極干預,并盡快幫助患者進行確診和治療,確保患者針對性治療效果。腦出血患者在發病早期控制活動性出血外,還需要對患者進行遠期康復治療。逐步恢復患者的生活能力,并幫助患者減少由于失語、偏癱等癥狀導致的心理壓力。
急診強化護理是急診科室常用的護理措施,急診強化護理能夠針對急診就診流程,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進行積極應對,并幫助患者縮短就診、確診時間,積極改善急診患者就診效率,把握患者的黃金治療時機。
本文對所選腦出血患者開展急診強化護理效果顯著,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下降,就診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顯著改善,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