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旭
(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外周介入術為臨床常見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等優點,但其術后仍然存在穿刺口滲血等現象,需實施科學護理干預[1-2]。本文將以52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外周介入術后穿刺口滲血的原因及護理對策。
以520外周介入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始時間為2016年1月,結束時間為2019年2月,采用抽簽法進行分組,其中260例為參照組,260例為研究組。參照組患者中,男女分別為161例與99例;最小年齡為18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年齡平均值為(51.69±4.98)歲。研究組,男女分別為156例與104例;最小年齡為17歲,最大年齡為75歲,年齡平均值為(51.86±4.7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參照組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所有患者均實施常規體檢,并結合患者的情緒變化進行指導,采用口頭方式講述疾病有關知識。
1.2.2 研究組
給予研究組護理干預:
(1)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通俗易懂、專業方式講述疾病,內容有治療方案、護理方案、注意事項等;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結合病情與文化程度,采用合適方式進行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密切與患者交流溝通,并樹立患者的自信心。(2)生活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舒適、衛生清潔的住院環境,確保居住舒適。(3)穿刺護理:做好腎功能、血常規等系列檢查,排除禁忌癥。對患者使用抗凝藥物的情況進行明確,在穿刺以后,關注滲血情況,當出現血小板升高時,需遵醫囑使用短期抗凝治療;在穿刺之前,重新評估靜脈情況,并選擇彈性好、粗直血管進針,確保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預防因反復穿刺而引發血管損傷。在拔管以后,立刻按壓局部,若患者的凝血功能很差,可將按壓時間適當延長,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并對穿刺點的滲血原因與處理方法進行明確,消除不良情緒。(4)做好滲血護理。首先,使用彈力繃帶、紗布、敷料進行壓迫止血,使用局部冰塊進行冷敷,促使血流速度減慢;其次,敷料需及時更換,確保敷料清潔、干燥,在消毒過程與換藥過程中,保持適宜力度,避免破壞新生的肉芽組織;其三,無菌紗布使用腎上腺素浸潤,在滲血處放置,取透明貼膜貼上,在出血部位處使用明膠海綿進行吸血,使用云南白藥粉進行噴灑。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滲血消失時間、穿刺口滲血情況與護理滿意度,其中護理滿意度是通過使用我院制定的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估,由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組成,評估內容包括入院接待、院內服務等。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其中計量資料表達方式是±,檢驗方式是T檢驗;計數資料表達方式是%,檢驗方式是x2檢驗,若組間差異呈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研究組患者滲血發生率、滲血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優于參照組,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對于護理滿意度,研究組明顯更優,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如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n/%)
當前,外周介入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較少的并發癥,且具有微創性,穿刺技術更易掌握,且有效簡化護理工作[3-4]。然而,在外周介入術的治療過程中,若護理不當,極易發生穿刺口出血等多種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痛苦,降低生活質量。外周介入術后穿刺口滲血誘發因素很多,例如血小板計數與凝血功能障礙、全身因素、藥物因素、置管護士穿刺技術不足夠熟練、患者情緒緊張、不全面的健康教育等[5]。因此,應當針對以上產生因素,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首先,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并選擇出最為合適的穿刺部位,加強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并指導患者進行肢體活動,進而有效預防外周介入術后穿刺口滲血[6]。本次研究中,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護理干預,研究結果可見,研究組患者滲血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形成了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滲血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優于參照組,P<0.05,形成了統計學意義。在護理干預中,結合患者一般情況、身體狀況、疾病特點,以及外周介入術的特點,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7],其內容涵蓋多個方面,如心理護理、健康知識宣教、穿刺點護理等,有效預防并發癥,促進患者的治療過程順利進行,改善效果與預后,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加強穿刺點護理還可有效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者恢復[8]。
綜上所述:對外周介入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有效預防穿刺口滲血,并縮短治療時間,護理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