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玉
(1.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2;2.徐州醫科大學武進臨床學院76病區,江蘇 徐州 221004)
隨著我國總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人們不良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等,肺結核疾病的發病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其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1]。根據相關報告指出,將護理干預應用于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獲得較好的干預效果。有利于提高護理配合度,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此方面報告少之又少,在此次實驗中,對研究組和參照組86例肺結核患者的護理效果展開討論與分析,現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抽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此2年時間段內收治的肺結核患者86例,將所有患者分為參照組(43例,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和研究組(43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23例,年齡范圍21-73歲,平均(47.52±4.58)歲,參照組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22例,年齡范圍22-74歲,平均(47.86±6.75)歲,對2組病史、治療方式等基礎資料通過應用統計學對比后顯示,差異細微(P>0.05)。
參照組(43例,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和研究組(43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護理干預),重要護理內容如下:
(1)心理干預:因為許多肺結核患者長時間都處于疾病狀態,臨床療效緩慢,并且容易復發等,許多患者的由于治愈心情迫切,容易表現出易怒和情緒不穩定等。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心理指導,叮囑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增加患者的信心,鼓勵患者調整心態,促使患者病情得到好轉。
(2)健康宣教: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減輕其心理負擔,對臨床肺結核疾病的治療具有促進作用。護理人員需為病患普及肺結核疾病的相關知識與健康知識,并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情況,包括肺結核的發病機理、治療方案和護理對策等情況,并通過多種形式對病患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認知度。
(3)生活干預:護理人員可按照病患的飲食習慣、飲食嗜好與肺結核嚴重程度等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保持作息規律,多運動。醫護人員應根據藥物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病情評估結果和衛生經濟學評估結果等為患者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同時為患者講解肺結核知識、藥物服用方法、禁忌癥、適應癥以及用藥注意事項。
(4)隔離與防護干預:大部分肺結核疾病可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染,少數通過食用結核桿菌污染的食物等引起腸道感染。因此,應對患者做好隔離與防護知識教育,控制疾病傳染源以及切斷傳播途徑是防控肺結核疾病的重要措施。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評分、SAS評分進行檢測,得分越高代表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差。采用QLICD-COPD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計量資料,±s),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21.0軟件)中,經由t驗證,若(P<0.05)則認為有研究意義。
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肺結核患者護理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更低(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組與參照組護理后的SDS評分、SAS評分比較(±s,分)

表1 研究組與參照組護理后的SDS評分、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SDS評分 SAS評分研究組 43 32.53±3.47 34.28±3.27參照組 43 41.69±4.39 40.56±4.24 x2 - 10.734 7.691 P-0.001 0.001
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肺結核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組和參照組肺結核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2 研究組和參照組肺結核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物質生活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研究組 43 75.52±7.39 76.31±7.34 74.58±7.37 75.74±7.56參照組 43 64.48±6.27 65.48±6.36 65.34±6.41 66.49±6.29 t-7.470 7.312 6.203 6.168 P-0.001 0.001 0.001 0.001
肺結核在我國臨床臨床,屬于一種較為多發的慢性傳染疾病,其主要通過呼吸系統傳播,患者在吐痰、說話、咳嗽時,均有可能將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排出體外,從而形成帶菌微滴漂浮在空氣中,經由他人吸入后發生感染[2]。肺結核具有患病率高、傳染性強的特點,如不能及時得到治療與相應的護理措施,將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健康狀況。
除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與藥物外,細致周到的護理也是肺結核治療成功的重要環節[3]。因此,醫學界倡導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相應護理干預,促進患者的癥狀恢復,進而提升療效。其主要通過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叮囑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對病患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按照病患的飲食習慣和飲食嗜好等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等方面措施幫助患者更快的恢復健康,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促進病情好轉。
研究結果表示,護理干預在此次實驗中比僅行常規護理的作用更佳,對于改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減輕負性情緒等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將其普及于臨床護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