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莉,麥曉珩
(汕頭市中醫醫院,廣東 汕頭 515000)
痛風性關節炎指的是患者的關節囊、關節軟骨、關節滑囊及其他組織中沉積了尿酸鹽,引起患者關節受損,引發炎癥反應。病癥發生與患者的飲食種類、天氣變化情況、溫度水平、氣壓變化、外傷干預等多種因素相關。病癥發生后,患者以急性關節疼痛、間歇期病癥發作、慢性關節炎、關節畸形及運動受限等多種表現為主[1],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均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合理臨床治護措施,以提升患者康復效率,盡快輔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是十分重要的,本實驗就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配合護理對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干預的臨床效果展開論述分析。
隨機抽取65例痛風性關節炎病癥患者納入實驗研究范圍,其均于2017年1月-2020年1月入我院接受診治,應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分組,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16:17,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72歲和46歲,均值為(63.63±7.58)歲,病程均在0.8-15.6年,病程均值為(6.71±2.52)年;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7:15,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71歲和44歲,均值為(63.36±7.62)歲,病程均在0.9-15.8年,病程均值為(6.55±2.28)年。一般資料數據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西藥結合護理方式進行干預,主要在患者入院后,采用藥物美洛昔康和秋水仙堿進行干預,美洛昔康(生產廠家: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020217;產品規格: 7.5mg*7s),用法為口服藥物,每日一次,每次一片,若是病癥嚴重可以增加至2片藥物。秋水仙堿(生產廠家: 西雙版納版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3021369;產品規格: 0.5mg*50s),用法用量為每間隔1-2小時服用0.5-1毫克。。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藥物使用方式指導,病癥知識健康宣教。實驗組應用中西醫結合方式配合護理進行干預,在對照組西醫治療方式的基礎上,聯合應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干預,主要以川芎4.5克、炙甘草6克、防風6克、黃芪20克、當歸9克、萆薢9克、羌活9克、附子9克、半夏9克、肉桂6克、細辛6克、獨活6克、冬棗9克、茯苓9克、仙靈脾9克、白芍9克、茵陳9克聯合入藥,采用清水煎制,取藥汁45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服用[2]。在此基礎上,聯合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方式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首先,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以一對一輔導、專家講座、專業解疑答惑及病友交流會等方式,鼓勵患者訴說內心的負面情緒,幫助患者解決其內心疑慮,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其次,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叮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食用低蛋白的食物,減少脂肪類物質的攝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可以適當食用新鮮的蔬菜和瓜果,改變吸煙飲酒及暴飲暴食的不良飲食習慣,適當可以少食多餐。此外,必須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定時對室內衛生進行清掃,保持室內的干凈整潔,以此提升患者機體舒適程度[3]。
1.3.1 觀察指標
制定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護理質量、治療方式、治護效果等進行評估,以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進行調查結果的顯示[4]。
1.3.2 療效判定
分析臨床療效,顯效:患者臨床疼痛、發熱、紅腫、關節僵硬畸形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生活及工作恢復正常[5];有效:患者臨床疼痛、發熱、紅腫、關節僵硬畸形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生活及工作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臨床疼痛、發熱、紅腫、關節僵硬畸形等臨床癥狀未見變化甚至加劇,生活及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檢驗行t,表示用(±s),計數資料表示用百分比(%),檢驗行x2,P<0.05是統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
經研究,實驗組患者及家屬對臨床治護的滿意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1:

表1 滿意度對比分析
經研究,實驗組治療無效的患者數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2:

表2 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中醫臨床領域將痛風性關節炎歸屬于痹癥范疇之內,認為病癥發生主要由于患者脈絡不暢、經絡不通等相關不同則痛,所以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能夠解痙止痛,舒經活絡,通過半夏消痞散結,通過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通過黃芪抗菌,通過白芍止痛化瘀,通過甘草調和藥效,將誅藥聯合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配合綜合護理方式進行干預,有利于通過心理護理,鼓勵患者傾訴內心負面心理情緒,并借助護理人員的語言和注意力轉移等方式,緩解負面心理情緒,提升機體免疫力,降低感染發生的可能性,通過飲食護理,能夠合理膳食營養,為患者機體提供充足的應用物質,提升其機體恢復速度,治護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配合護理在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