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肇慶 526060)
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是腎癌臨床治療的主流手術,而圍術期全程系統化護理措施有利于腎癌術后患者的快速康復。本次研究重點分析對腹腔鏡下行腎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圍術期全程系統化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0例腹腔鏡下行腎癌根治術患者為護理對象,患者分別納入對照組(n=45)與全程組(n=45),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7.1±4.3)歲。干預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5~71歲,年齡均值(46.9±3.9)歲。對兩組患者基礎資料進行統計分析,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措施包含生命體征監測,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術中密切關注患者心理和生命提升變化等。
全程組:實施全程系統化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包含:①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進行入院指導,詳細告知患者病情、治療方式和護理方式必要性等,說明相關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做好各項相關檢查,以及飲食、用藥等常規護理;并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利用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心理,幫助患者樹立疾病治療信息[1]。②術后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手術環境,更具患者需求調控溫度和濕度;再出說明收拾治療相關注意事項;協助患者調整體位;密切關注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2]。③術后護理:患者回病房后,密切關注其生命體征和面色等臨床表現;做好術后疼痛護理、感染預防等共組;提供安靜、舒適病房環境;詢問患者身體情況,并進行創口檢查,做好并發癥預防工作,針對存在的并發癥及時進行對癥處理;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其術后各項注意事項,指導其正確用藥、飲食和運動[3]。
①觀察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平均睡眠時間和住院天數,除平均睡眠時間外,時間越短患者恢復效果越佳,護理方式應用價值越高。②統計兩組患者出血、創口感染、腹脹、肺不張和下肢血栓幾項并發癥發生率,發生率與護理效果負相關。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和x2檢驗法,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全程組除平均睡眠時間外觀察指標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全程組更優(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指標 全程組(n=45) 對照組(n=45)肛門排氣時間(d) 1.61±0.73* 2.56±0.96導尿管拔除時間(d) 4.42±1.23* 5.83±0.90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 1.55±0.59* 2.40±0.77平均睡眠時間(h) 8.94±1.36* 6.43±0.90住院天數(d) 9.25±0.88* 12.97±1.30
術后全程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對照組為24.44%,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腎癌是泌尿系統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目前,針對該病臨床治療中主要使用手術治療,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作為近年來常用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療效確切和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該手術方式術后部分患者會出現并發癥,影響其恢復效果,且圍術期存在的部分不良因素依舊會給患者術后恢復和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相關研究表明,腎癌根治術后并發癥與圍術期操作密切相關,甚至導致術后并發癥[4]。傳統常規護理方式,存在明顯局限性,并且對并發癥控制效果不理想。與之相比,圍術期全程系統化護理措施,重視對整個護理過程控制,并且護理落實到細節,可提升對各項相關影響因素控制,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促使患者快速恢復[5]。對此,應采用適合護理方式,在圍術期輔助質量,有效控制相關負面因素影響,提升治療效果與恢復速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全程組各項觀察指標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可見相比于長常規護理措施,在圍術期對行腎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全程系統化護理措施,利于將其對術后各項相關影響因素控制,促使患者術后快速恢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行腎癌根治術患者治療中,采用全程系統化護理措施,可通過對圍術期各項環節把控住,減輕不良因素對患者治療影響,利于將其患者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保證患者安全性,促使其術后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