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潔,成芳瑜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急性心梗為臨床常見且非常嚴重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閉塞,引起血流中斷,使得心肌持續缺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組織急性壞死。該病的癥狀表現為胸骨及心前區間歇性疼痛,通常還會并發心律失常的情況,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病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經調查研究發現,急性心梗患者從開始發病到死亡的時間比較短,因此,為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就應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急救及護理干預措施[1]。本文以我院94例急性心梗患者為例,就在其搶救過程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的干預效果展開評價。
選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梗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時間為2017.6~2019.8,按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7例。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齡35至76歲不等,平均(46.30±6.42)歲;心梗部位:30例前間壁梗死,14例前壁梗死,18下壁梗死,32例后壁梗死。經臨床心電圖及等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梗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及腫瘤等患者。一般資料對比中,兩組差異不明顯。
對照組采取常規急診護理流程,也即在接到120電話以后,迅速安排急救人員出診,并根據流程來搶救患者。
對于觀察組患者,則應用急診護理路徑進行干預,操作如下:(1)待患者抵達醫院以后,專科護士應做好接待工作,并立即評估患者的病情。然后在急救隊伍的協助下,一起將患者送進急診室中。到達急診室的10min以內,通知醫生迅速完成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等操作,并幫助患者采取恰當的體位,禁食禁水,對其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嚴密監測。(2)到急診室的20min以內,及時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包括采用硝酸甘油緩解其胸痛癥狀,以及檢查患者的血常規、心肌酶等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抗凝治療等。(3)到急診室的30min以內,應盡早對患者展開溶栓治療,并將患者的病情,治療的方法、效果,以及相關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并記錄疾病的治療進展情況。(4)結束搶救工作后,護理人員還應加大對患者的巡視力度,積極預防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并配合主治醫生,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將患者安全轉移,并做好交接工作,與住院部再三確認患者的情況。
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分診、搶救及住院時間,并在出院之前,采用科室自制問卷表來調查患者或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數據分析工具為SPSS21.0統計學軟件,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結果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為P<0.05。
觀察組患者的分診、搶救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急診及住院等時間(±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急診及住院等時間(±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分診時間/min 搶救時間/min 住院天數/d觀察組 47 4.12±1.03* 30.26±5.28* 5.01±1.06*對照組 47 5.06±1.47 39.73±6.41 7.58±1.53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74%(45/47,其中非常滿意31例,比較滿意14例,不滿意2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5%(38/47,其中非常滿意24例,比較滿意16例,不滿意9例),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化人口在不斷增加,以及人們生活與飲食等發生巨大改變,急性心梗的發病風險也在不斷增加。該病發病急,主要表現為突發性的心前區及胸骨后等部位的壓榨性頭痛,嚴重時還會引起心律失常、神志障礙及休克,需立即采取有效的搶救措施。而在搶救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步驟便是盡早充分疏通患者梗死的血管,緩解心肌壞死癥狀,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2]。
急診護理路徑是近年來針對急性心梗搶救而制定的一種科學的護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為心梗患者開通綠色通道,進而為患者實施專業性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確保急救過程中不出現慌亂的情況,從而將搶救時間縮短,提高急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急診護理路徑的觀察組患者,其分診、搶救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采取常規急救護理的對照組,而護理滿意度相比于對照組則明顯升高(P<0.05),進一步證實了在急性心梗搶救過程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的重要性。
總之,在搶救急性心梗患者過程中,通過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可將搶救時間有效縮短,在提高急診護理質量的同時,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