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霞,徐 琴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3)
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而糖尿病腎病作為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癥狀為腎小球過濾減少、腎臟纖維化、腎臟功能不全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患者通常因為治療流程長、對疾病認識不足等原因喪失治療信心,嚴重影響臨床預后。本次實驗分析對糖尿病腎病患者在維持性透析過程中應用延續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共34例,按照隨機對照方法分為對照組17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7例,平均年齡(51.43±1.32)歲,進行維持性透析時間平均為(12.67±1.54)月,均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為17例,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齡(52.87±1.81)歲,進行維持性透析時間平均為(12.78±0.65)月,觀察組患者將采用常規護理結合延續護理方式,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糖尿病患病時間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包括在透析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基本生命體征、透析參數等進行監測與記錄。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延續護理干預,具體操作方式如下:首先,成立專門護理小組,在科室內部選取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對其進行專門的護理培訓,并在培訓后進行實踐與理論綜合考核,選擇合格的護士作為小組內部成員,熟悉患者的實際病程。其次,完善患者病例相關信息,包括患者的患病情況、用藥種類以及依從性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共同制定維持性透析方案以及治療時間。最后,對患者進行適當心理干預,在透析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透析過程,消除其疑慮。此外,在患者出現心理方面問題時應該做及時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調整治療心態,樹立治療信心。
將兩組患者相關數據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s)表達,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達,用x2檢驗,以P<0.05代表組間數據之間統計學意義。
經過規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為(58.54±1.43)分;而經延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為(88.45±1.73)分,兩組患者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病率比較[n(%)]
近年來,由于社會環境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而糖尿病腎病作為糖尿病晚期的一種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2]。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除了遵循控制血糖、控制血壓等傳統治療方法,最為行之有效的治療方式為血液透析,但由于糖尿病腎病為慢性代謝性疾病,需要長時間的血液透析治療。為保證血液透析的正常運行,患者體內通常建立管道系統,隨著治療的進行常常伴發感染等癥狀,加之患者自身基礎疾病等原因,使感染成為新病源,不僅會使患者喪失治療信心,還會影響臨床治療效果。
延續護理最初是應用于癌癥病人的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因此在本實驗過程中,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采取延續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包括對經驗豐富的護士進行專門延續護理培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治療計劃,監督和督促患者完成治療目標,定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面對面或電話約談,同時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等。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同時并發癥發病率也低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延續護理干預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并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病率,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應用延續護理方式可以幫助患者實現有效的治療管理,樹立患者治療信心,提升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