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環,梁銀珠,李鳳珊,葉燕靜
(惠陽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廣東 惠州 516001)
護理不良事件管理是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1],如何提高護士的防范意識,提高護士對核心制度的執行力,培養護士自我安全管理能力,是防范、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保證護理安全的關鍵。護理不良事件分享的及時性、深刻性、參與人員的廣泛性、他人的借鑒作用、借鑒頻次是個案分享的意義所在[2]。本院通過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當事人在科室或全院個案分享模式,提高了護士對護理不良事件的認知水平和風險防范意識,營造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選取我單位婦幼保健院2018年1月-8月和 2018年9月-2019年5月護理不良事件分享情況為研究對象,2018年1月-8月24例設為為對照組,年齡范圍25-41歲,均值(35.11±3.50)歲。2018年9月-2019年5月24例設為觀察組,年齡范圍25-42歲,均值(35.14±3.47)歲。兩組分享的案例在事件類別、涉及科室、發生時間、當事人情況等項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就診期間發生不良事件后,實施隱瞞科室的院內通報與措施分析。觀察組患者實行新護理不良事件個案分享模式,具體如下:①健全構架與職責:形成護理部——護士長——質控員(個人)管理模式,科內形成質控組,護士長任組長,分組管理,擴大范圍,實現人人參與。②完善制度:護理事故、嚴重差錯要求24小時內上報;一般差錯48小時內上報;護理缺陷1周內上報。上報形式:口頭與電話。主動上報并為引起不良后果者給予表揚,提出具有借鑒價值案例與措施的個人/科室全員表揚。③分享流程:不良事件發生時責任人上班護士長,當事人書寫經過(時間、地點、人物、即時的處理、后續的觀察、對病人的影響等)并科內分享。分析原因并檢討不足或分享成功經驗,其余參加者補充分析。科室質控組和護長根據討論內容擬定整改措施、或完善制度、規范、流程、護理常規等,最后護理部總結相關內容,及時制訂、完善相關內容,經護理質量安全管理委員會討論定稿后發放給各科遵照執行,護理部還鼓勵當事人制定相關內容以PPT形式在全院學習分享。護理部要求每個科室在科室分享的當月要在全院護理團體進行相關案例分享,要求全員參與,對照本科室工作特點,自查自糾,完善流程、常規等。 ④質控:護理安全質控檢查組每季度檢查護士對相關內容的知曉情況、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持續改進的效果等等并每季度進行分析、告知。
對比兩階段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對護理不良事件相關內容知曉率,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分別采用“t”和“x2”值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8年1 月-8月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與2018年9月-2019年5月觀察組采用個案分享模式期間,同類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下降、同人發生同類事件發生率及全院護士對護理不良事件相關內容知曉率的比較,見表 1、表 2。

表1 實施護理不良事件個案分享模式期間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與未實施前比較(%)

表2 護士對發生的不良事件相關內容知曉率比較(%)
醫護人員對護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識對其工作治療影響深遠[3],個案分享模式護士能夠從案例中進行自我剖析,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識。非懲罰性的環境能夠營造積極上報的良好氛圍,對預防不良事件發生具有顯著效果。同時積極、廣泛的案例分享與分析也能夠使安全管理意識延伸到科室的每位醫護人員心中,個案分享擴大了參與面,使每位醫護人員都能夠參與到不良事件的預防、分享與分析中,從而可提高院內整體護理人員的自我提升意愿,進而降低不良事件風險,提高其對不良事件的知曉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個案分享模式后不良事件發生率下降,護士對不良事件內容的知曉率提升。
綜上所述,個案分享模式能夠提升護理人員不良事件相關內容知曉率,降低臨床護理不良事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