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楊 攀,李碧香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血液科作為醫院重要部門之一,主要負責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血友病等疾病患者的治療、護理工作[1]。因血液科患者病種復雜,病情較重,且一直是院內感染的多發群體,這對血液科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護理人員在工作流程中出現問題,將會加劇引發風險事件的危險性。如發生護理風險事件,不僅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與生命安全,更是會激發護患糾紛事件,從而對醫院后續發展造成一定阻礙。為最大程度避免上述情況發生,血液科務必要采取相關管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與治療效果。
本研究選取2018年10月份-2019年10月份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療的患者100例,根據其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2.39±11.41)歲,男性36例,女性14例,疾病類型:血友病1例、多發性骨髓瘤19例、凝血功能障礙10例、白血病2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52.43±11.39)歲,男性39例,女性11例,疾病類型:血友病2例、多發性骨髓瘤18例、凝血功能障礙8例、白血病22例。兩組患者意識清醒、配合能力較高,且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與護理,觀察組患者加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如下:
①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內護理人員應將以往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引發風險事件的因素進行匯總:a.患者對自身病情缺乏認知,護患之間缺乏溝通。b.部分護理人員工作資歷較淺,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感染防范意識淡薄。c.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容易產生悲觀、絕望等負性情緒,不配合治療。結合上述因素,由小組護理人員共同定制風險管理流程,經組長審核后,方可實施。
②小組組長負責定期對組內護理人員開展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護理理念、操作能力與護患溝通技巧,以增強護理人員感染防范意識與工作水平。同時,統一確定護理文書書寫格式,要求護理人員規范書寫,并不定時檢查護理文書,對于書寫不規范的護理人員,應給予通報批評。血液科多數患者需行靜脈輸液治療,但長期靜脈輸液極易刺激其周圍皮膚組織,從而造成損傷,嚴重者會出現組織壞死現象。因此,護理人員需掌握患者所用藥物的性質與pH值,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基礎上,適當降低藥物濃度,并避免對同一穿刺點反復穿刺,以防止損傷患者周圍皮膚組織。
③由組內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病情來制作健康教育手冊,結合教育手冊,盡量采用患者能理解的語言向其講述疾病病因、當前治療方案、簡單的自我護理措施及注意事項,以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并多與患者進行交流,盡量滿足其內心需求,使護理人員充分了解患者內心狀態,再結合其年齡、性格特點來對其進行心理干預,以緩解其內心不良情緒,使患者正視自身疾病,從而提高護理依從性。此外,護理人員需向患者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嚴格控制病房人流量,每日對患者病房及個人用品進行全面消毒,以最大程度避免感染現象發生。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 察 組 患 者 護 理 風 險 事 件 發 生 率 更 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n=50,(%)]
因血液科病種復雜、病情嚴重、人流量多、且病情極易反復發作,患者往往需要進行輸血、化療等治療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血液科護理水平與患者治療效果息息相關,一旦在某一護理流程中出現問題,可直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更是加劇發生風險事件的危險性[2]。
就目前來看,血液科護理工作中仍存在著患者對自身病情缺乏認知、護患之間缺乏溝通、部分護理人員工作資歷較淺、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感染防范意識淡薄、患者心理負擔重,不配合治療等問題。上述問題均為引發風險事件的危險因素,為進一步保障護理工作安全性,防止發生風險事件,務必要采用相關管理措施來解決上述問題[3]。
在本文中,通過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匯總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引發風險事件的主要因素,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可使護理人員全面了解院內感染的危害及導致的不良后果,并提高護理水平。同時合理調整藥物濃度,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工作,可有效防止因靜脈穿刺而對患者機體組織造成的損傷,使患者正視自身疾病,改善其心理狀態,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從而最大程度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更低(P<0.05)。
綜上,對血液科患者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