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麗,李艷芬,王建霞,李信締
(門頭溝區龍泉醫院精神科,北京 102300)
精神分裂癥是較難治愈的精神疾病,患者多有攻擊性語言及行為且病情反復發作[1],對臨床護理提出了極大挑戰。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某種疾病,通過收集循證資料,制訂標準化護理流程,為患者提供科學、優質護理服務的醫療管理模式,目前已被各大醫院廣泛應用。
選取2018年4月一2019年4月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5例,年齡(23—70)歲,平均(62.45±5.17)歲,觀察組25例,年齡(21—70)歲,平均(63.01±5.1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已排除智力障礙、合并心肝腎不全者,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基礎護理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臨床護理路徑管理,(1)成立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小組,由護士長、主班護士擔任正、副組長、組員,包括5名具多年臨床經驗的主管護師或護師。根據患者情況制訂臨床標準化路徑表,并由科室主任審核。(2)在住院當天就給予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臨床路徑表的內容及作用,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患者進行不間斷護理,嚴密監控患者情況,當班組員每日仔細核實臨床標準化路徑表,對已完成的護理內容打勾及簽名,組長不定時抽查路徑表的落實情況,評估患者病情波動,組織小組討論會,由小組成員對當日的臨床標準化路徑表進行審核與評估,并評價臨床成效。(3)鼓勵患者主動按時服藥,指導正確的生活習慣,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患者調整心態配合治療。
(1)比較干預前后兩組NOSIE評分。采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 NOSIE) 評分主要用于評價精神狀態,分為積極因素及消極因素兩方面,分數越高表示積極狀態、消極狀態越嚴重。(2)比較干預后MOAS評分。采用攻擊行為量表( MOAS) 評價攻擊行為,分4個項目,每項0~4分,得分越高說明攻擊性越強。(3)比較治療效果。出院后隨訪6個月,分為顯效:患者自主服用藥物,恢復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動;有效:在家屬督促下服藥,經疏導后可恢復正常;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NOSIE評分均有變化,觀察組積極因素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消極因素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NOSIE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積極因素 消極因素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25 48.72±7.35 59.82±9.46 29.17±2.03 17.23±1.84對照組 25 49.02±7.42 51.67±8.32 28.92±1.93 26.02±3.74 t/0.918 4.836 1.134 4.105 P/0.127 0.031 0.232 0.035
觀察組各項MO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后MO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干預后MOA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自身傷害 語言攻擊 財物攻擊 體力攻擊觀察組 25 0.41±0.220.83±0.350.85±0.270.62±0.13對照組 25 0.77±0.361.78±0.481.31±0.321.59±0.66 t/ 4.116 4.365 4.213 4.378 P/ 0.029 0.026 0.034 0.0025
觀察組顯效11 例(44.00),有效11 例(44.00),無效3例(12.00),有效率22例(88.00);對照組顯效9例(36.00),有效11例(40.00),無效5例(20.00),有效率20例(80.0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88%高于對照組80%(P<0.05)。
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多有攻擊性語言及行為,常規護理無法滿足患者要求。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是指針對某種疾病制訂的管理模式及治療程序[2],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促進預后。主要是因為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模式是由護理小組制定規范化臨床路徑表,以提高治療準確性及預后,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3]。通過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臨床路徑表的后續護理計劃,促使患者及家屬主動參與治療。同時通過組長檢查執行過程中各項護理措施的完成情況,及時調整護理措施,以此提高護理質量,從而保證臨床療效,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實踐中,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臨床療效,促進康復,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