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慧倩
(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無錫 214000)
嚴重性創傷是急診科常見病癥之一,其主要特點是病情危重,病情不穩定,且并發癥多,致殘率死亡率高,對搶救時間要求高,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1]。積極的護理配合對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通過預見性護理可以明顯提高嚴重性創傷患者的救治率,改善預后[2]。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急診室嚴重創傷患者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探討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40名嚴重性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20名患者。對照組男13例,研究組男12例;對照組年齡23~68歲,平均(41±4.9)歲,對照組年齡27~65歲,平均(39±6.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診斷符合嚴重性創傷。患者或家屬配合調查;排除標準:患者或家屬不愿參與調查。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配合醫生治療執行醫囑以及其他基礎護理工作。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行預見性護理,主要內容為:(1)加強護理人員對嚴重性創傷疾病的護理培訓,熟練掌握護理的專業知識和護理流程,為預見性護理執行提供準備。(2)制定預見性護理流程,提前備好相關藥物,監護儀、呼吸機、吸痰器等儀器處于待用狀態;從病人下救護車、進入急診室、觀察患者一般情況、靜脈通道開放、生命體征監測、患者家屬溝通、綠色通道開放、醫護配合等方面進行流程制定,體現預見性,減少所以環節的等待時間。(3)并發癥護理,嚴重性創傷疾病病情不穩,并發癥較多,需要根據檢測數據和患者表現及時預見可能的并發癥并做好相應的護理準備。(4)對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和心理輔導,告知患者病情及轉歸,擬開展的救治和護理方案,緩解病人及家屬的焦慮情緒,積極配合急診科的專業治療。
記錄對照組和研究組的搶救時長、搶救成功率和滿意度評價表。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均數加減標準差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搶救時間為(31.36±5.78)min,對照組為(57.63±9.68)min;研究組滿意度為18例(90%),對照組12例(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搶救有效為17例(85.00%),對照組12例(6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有效率和滿意度對比[±s,n(%)]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有效率和滿意度對比[±s,n(%)]
組別 搶救時間(min) 有效 滿意度研究組(n=20) 31.36±5.78 17(85.0) 18(90.0)對照組(n=20) 57.63±9.68 12(60.0) 12(60.0)F 2.804 3.135 4.800 P 0.029 0.077 0.028
嚴重性創傷患者病情通常危重,并發癥多,對時間要求爭分奪秒[3]。預見性護理關注于護理全程的有效干預,提高各流程和環節間的銜接效率,從患者的病情評估開始,就做到預見性的護理,從護理方法的制定和執行到各項搶救藥品和儀器的準備,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有效救治,為搶救病患贏得時間[4][5];通過有效溝通,提高病患和家屬對病情的認知及搶救方案的認同,進而更好配合醫護做好病患的救治工作,提高了病患和家屬的滿意度。本研究顯示實施預見性護理能明顯縮短病患的搶救時間,提高病患和家屬的滿意度。因標本數量偏低,搶救成功率的對照研究中P值為0.077,雖不具有統計學差異,但搶救有效率從60%提高到85%,后期通過加大研究樣本量,再驗證搶救成功率是否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