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卉,李中華*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煙臺特勤療養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1)
冠心病為心內科常見病,是冠脈硬化后出現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以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為臨床癥狀,嚴重時會出現猝死,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心電圖在冠心病診療中有重要作用,但診斷準確性易受患者心態的影響,因此需根據心電圖檢查流程展開有效護理干預,本次選擇50例接收冠心病患者研究,對比常規護理、心電圖護理干預價值,報告如下。
取2019年02月~2020年02月接收50例冠心病患者研究。試驗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4.31~72.05歲,平均(57.41±12.11)歲;病程3.14~10.52年,平均6.42±2.41年。對照組男1 4例、女11例,年齡4 3.8 2~7 1.8 7歲,平均(57.22±12.05)歲;病程3.14~10.96年,平均6.14±2.31年,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護理:檢查前為患者介紹心電圖監測情況、基礎配合方法,以提高患者檢查中依從性。
心電圖護理干預:(1)檢查前:由護理人員詳細為其講解冠心病發病原因、診斷、治療等相關知識,為其重點講解進行心電圖檢查目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從性。檢查前2~4 h叮囑患者清潔身體、清洗胸部周圍皮膚,針對病情危重無法完成洗澡或不宜洗澡者,可使用浸有碘伏溶液棉球擦拭其胸部周圍皮膚[2]。(2)檢查中:護理人員在心電圖檢查室內安裝“心電圖采集器”,針對行動不便、年老體弱者由護理人員使用輪椅推送其進入檢查室,為其佩戴好心電圖采集器后告知其檢查中活動方法、注意事項,穿戴防靜電衣服、遠離強磁場環境、禁止進行擴胸運動及雙手上舉等運動。冠心病易并發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因此在檢查期間護理人員每1 h觀察1次心電圖變化,并做好急救準備,一旦發現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及時上報醫師并配合進行急救[3]。其次,告知患者若想保持檢查結果準確性,心電圖檢查過程中要持續情緒穩定,由護理人員通過注意力轉移、情緒疏導等方法,引導患者以良好心態完成心電圖檢查。
①檢查中常見肌電干擾、基線漂移、偽ST-T波改變、偽心律失常、記錄中斷等心電圖偽差。②評價兩組護理前、護理后血壓、心率變化。
借助SPSS 22.0分析,t、平方差表示計量資料,%、x2表示計數資料,P值表示檢驗結果。
兩組護理前血壓、心率對比無差異,護理后試驗組血壓、心率與對照組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壓、心率(±s)

表1 血壓、心率(±s)
組別 血壓(mmHg) 心率(次/min)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n=25) 90.62±10.24 97.71±11.82 78.57±6.22 81.32±7.15對照組(n=25) 90.31±10.15 100.45±9.83 78.56±6.13 85.99±6.17 t 10.5125 8.1083 10.1176 6.473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試驗組心電圖偽差發生率12.00%與對照組40.00%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心電圖偽差發生率(n,%)
冠心病患者多伴有心絞痛、瀕死感,致使患者對發病存在恐懼、焦慮,加之該病死亡率較高,臨床確診后患者受此類因素影響出現焦慮、緊張、忐忑等負性情緒,影響后期治療措施的開展。心電圖檢查在冠心病后期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若檢查結果受患者情緒影響,便會導致醫師錯誤診斷、用藥,影響治療及預后效果[4]。
當前心電圖檢查以24 h連續動態監測為主,在檢查中受患者行為、情緒等的影響,易出現肌電干擾、基線漂移等心電圖偽差事件,故此因實施有效護理干預。將心電圖護理干預應用在冠心病檢查中,既可確保護理全面性,使患者準確認知到自身情緒波動、不良行為對檢查結果、預后結果影響,從而引導其自主調節負性情緒,在減少情緒波動同時,維持血壓、心率穩定性,確保心電圖檢查準確性。其次護理人員需準確掌握心電圖檢查相關知識,結合患者病情、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護理,確保其可全力配合采集心電圖,降低心電圖偽差發生率,本研究中試驗組心電圖偽差發生率12.00%低于對照組40.00%,提示心電圖護理干預可行性[5]。
綜上,冠心病患者選用心電圖護理干預,既可降低肌電干擾等心電圖偽差率,又可降心率、血壓維持在合理范圍內,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