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春,申 蕾,林 欣,莫榮冰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11)
小兒腹瀉疾病治療難度不高,但因患兒年齡相對較小,缺乏有效的溝通與表達能力,發生腹瀉后身體不適感往往會誘發反復哭鬧表現,患兒的不舒適表現極易導致家屬產生心情煩躁表現,種種因素影響下可能會增加醫療糾紛風險,一旦發生醫療糾紛,則可能耽誤患兒救治工作進展,還會損害科室及醫院的形象[1-2]。因此臨床治療小兒腹瀉疾病除給予積極治療的同時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促進病情康復意義重大。文章納入2019年1-12月收治的80例小兒腹瀉患兒,分析細節化護理管理模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時間: 2019年1-12月;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范圍在1-6歲,平均為(3.6±1.0)歲,病程時間在3-10d,平均為(6.4±1.2)d;輕型腹瀉14例、重型腹瀉11例、急性腹瀉 9例、慢性腹瀉6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范圍在1-6歲,平均為(3.1±0.9)歲,病程時間在3-10d,平均為(6.0±1.0)d;輕型腹瀉15例、重型腹瀉9例、急性腹瀉 10例、慢性腹瀉6例。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家長對研究表示知情同意;符合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的系統性疾病者;排除先天性器質性疾病者;排除精神異常者。
觀察組應用細節化護理管理模式:①心理安撫:重視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營造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在病房墻壁上畫色彩鮮明的卡通圖案,選擇幼兒容易接受的溝通方式,如發放童話本、繪本等,獲得患兒的信任,降低抵觸感;同時與患兒家屬保持溝通,解釋腹瀉發生原因,治療與護理方法等,改善家屬不良情緒,每日完成治療及護理工作后及時夸獎患兒,表示鼓勵[3]。②病室要求:保持室內通風環境,定期開窗通風。做好消毒隔離工作。③病情觀察: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變化,重視觀察患兒癥狀變化,注意大便的變化,觀察次數、顏色、性狀、量等。給予對癥支持護理,補液治療過程中增加巡視次數,調節輸液速度。④.重視飲食護理,合理安排飲食,以減輕胃腸道負擔,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腹瀉后短期禁食,解除禁食后由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⑤.臀部護理:患兒大便后及時清洗臀周皮膚,勤換尿布,保持臀部皮膚干燥,發生紅臀后及時涂抹藥膏。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包括用藥護理、體征觀察、生活護理、出院指導等。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腹瀉、脫水、發熱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時間(n=40,例)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低,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40,例)
小兒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之一,病因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腸內外感染與非感染因素等,在病因影響下會影響患兒消化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包括每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脫水、發熱等[4-5]。
文章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腹瀉、脫水、發熱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25.00%,P<0.05;分析原因發現,觀察組采取細節護理管理模式,兒科的護理工作具有繁瑣特點,需要重視工作細節,從細微處著手,通過為患兒營造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調節患兒入院后恐懼、焦慮情緒;提供對癥護理,監控治療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嚴格的飲食護理,確保營養供給,重視與患兒家屬保持溝通,提供健康教育,取得家屬配合,給予臀部皮膚護理、并發癥預防等主動護理,改善癥狀,降低護理風險[6]。
綜上所述,應用細節化護理管理模式可明顯改善腹瀉、脫水、發熱癥狀,降低不良反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