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蘭,葛筱婧,史燕飛,劉麗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血透室,江蘇 蘇州 215012)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終末期腎病常用替代療法,因長期受到病痛折磨,常有煩躁、抑郁、悲傷等負面情緒,不利于疾病治療,而且恢復力與抵抗力差。隨著臨床研究增多,發現透析治療期間實施有效的體力活動(PA)行為干預可改善身體與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1]。為了進一步分析基于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TTM)匹配護理模式對體力活動行為干預的效果,我院展開了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125例MHD患者進行調查。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符合MHD標準,治療時間≥3個月,每周≥2~3次,機體基本穩定;年齡≥18 歲;可獨立完成問卷,意識清楚;入組前6半年無外殼手術史;可獨立行走,有聽說讀寫能力;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病變、感染、惡性腫瘤等;腦血管病變;意識障礙、精神異常、癡呆;中樞或周圍神經疾病等;妊娠期或哺乳期。125例患者男70例、女55例;年齡20~80歲,平均(55.49±10.63)歲。
本研究通過自制問卷進行調查,同時結合實驗室進行調查,詳細收集患者的資料,比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透析年齡、血清指標(白蛋白、血紅蛋白)、腎功能指標(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鈣、血鉀、血磷等)。同時予以MHD體力活動行為階段評價表評估,根據TTM理論設計透析患者體力活動行為階段評價表,評價表有5項內容,患者根據目前PA行為的狀況選擇合適答案,答案內容見表1。比較不同階段患者相關指標。

表1 PA行為不同階段及其內容情況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a=O.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PA行為階段患者文化程度、透析年齡、血白蛋白、血紅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鈣、血磷、血鉀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PA行為階段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不同PA行為階段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指標 情況 無打算階段(22) 打算階段(17) 準備階段(21) 行為階段(25) 維持階段(40) P文盲 6 2 0 0 0初小 13 11 7 3 2高中 2 3 12 16 25本科及以上 1 1 2 6 13透析年齡 ≤50歲 17 11 10 7 10 <0.05>50歲 5 6 11 18 30血白蛋白(g/L) 36.05±1.67 38.59±1.88 40.09±1.98 42.10±2.11 45.93±2.38 <0.05血紅蛋白(g/L) 18.95±13.02 122.09±14.85 125.40±16.75 128.30±18.49 130.38±20.44 <0.05血肌酐(μmol/L) 85.19±15.77 89.40±17.02 92.11±17.86 95.35±19.03 98.39±20.11 <0.05血尿素氮(mmol/L) 4.01±1.02 4.68±1.98 5.01±2.12 5.20±2.35 5.48±2.55 <0.05血鈣(mmol/L) 1.89±0.33 2.01±0.31 2.14±0.34 2.20±0.41 2.38±0.44 <0.05血磷(mmol/L) 1.01±0.19 1.18±0.14 1.23±0.23 1.30±0.25 1.39±0.29 <0.05血鉀(mmol/L) 3.01±0.73 3.49±0.88 3.68±0.96 3.94±1.03 4.20±1.14 <0.05文化程度 <0.05
PA指的是因骨骼肌收縮所致能量消耗增加的機體活動,根據日常活動分類,包括工作相關的活動、居家生活有關的活動、閑暇期間運動鍛煉等。MHD患者長期維持透析,生存質量下降,體力活動比健康人群更低,體力不足所致健康問題,是導致MHD患者死亡率增高的因子之一。予以合理與循序漸進的體力活動,對改善MHD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的影響,可改善活動能力,有效控制血壓。TTM理論是上世紀80年代Prochaska提出,目前在國際上是應用較多的一類行為改變理論模型,我院也將其應用在MHD患者中,對其行為活動進行了干預。
研究中對125例MHD患者調查,根據TTM理論設計MHD患者體力活動行為階段評價表,發現不同PA行為階段患者文化程度、透析年齡、血白蛋白、血紅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鈣、血磷、血鉀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各PA行為階段比較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TM將人的行為轉變概括為5個階段,分別為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TTM理論建構豐富,同時得到了實際案例的支持,是一個動態化的理論模型,可分階段對行為活動進行干預,結合患者的需求針對性干預,在臨床與社區行為干預中逐漸開展起來。從有關報道[2]中,證實容量控制教育建立在行為轉變分階段理論模型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匹配護理模式在規律透析患者中干預,對體力活動行為有一定的干預價值,不同階段下相關指標有一定差異,可能和文化程度、血清指標、腎功能指標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