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滿容 羅義發
摘要:為優化金線蓮(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人工栽培技術,采用正交設計試驗,研究不同栽培基質、不同密度、不同肥料對金線蓮產量和有效成分的影響。結果表明,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對金線蓮多糖、氨基酸、維生素C影響極顯著;栽培基質和種植密度對灰分含量影響顯著;肥料對Ca含量影響顯著。綜合3個因素對金線蓮有效成分和經濟產量的影響,以栽培基質為泥炭土∶椰糠∶沙=4∶2∶1,栽培密度3 cm×3 cm,肥料管理以2號肥花寶5號1 000倍液+氨基酸1 000倍液,更能促進金線蓮經濟效益和品質的提高。
關鍵詞:金線蓮(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S567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5-0096-05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clematis(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orthogonal design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substrates,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different fertilizers on the yield and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A. roxburghi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ion substrate, 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er had ver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 roxburghii polysaccharides, amino acids, and vitamin C; the cultivation substr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sh content; and the fertilizer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a content. Synthesizing the effects of three factors on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economic yield of clematis, taking the cultivation substrate as peat soil∶coconut bran∶sand=4∶2∶1, cultivation density 3 cm×3 cm,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with No. 2 Feihuabao No.5 1 000 times solution+amino acid 1 000 times solution can promote economic benefits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clematis.
Key words: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cultivation substrate; planting density; yield; quality
金線蓮(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為蘭科開唇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為珍稀民間中草藥,有“金草”“神藥”“藥中之王”等美稱,富含氨基酸、多糖、生物堿、黃酮、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降低血糖、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腫瘤等作用,特別是在消除癌癥化療副作用和體能恢復方面效果明顯[1-5]。
金線蓮對生長環境要求高、自然繁殖率極低等原因使得野生金線蓮資源瀕臨枯竭,發展金線蓮人工栽培產業,是解決保護與開發之間矛盾,實現可持續利用行之有效的途徑。人工栽培都是通過組織培養苗移栽,在金線蓮生產中存在著成活率低、生長慢、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在實際生產上,產量是考查經濟效益的最重要指標,栽培時間太長、成活率降低會影響產量。學者們對金線蓮大棚栽培和仿野生栽培產量及有效成分進行了比較研究[6],研究了不同肥料處理對金線蓮產量和品質的影響[7,8],對臺灣金線蓮組培苗移栽技術進行研究[9];研究了不同采收期金線蓮主要內含物的變化[10,11],對金線蓮組培苗不同栽培期生長量和干物質含量進行了比較[12];研究了練苗方式、栽培基質對金線蓮移栽成活率及生長狀況的影響[13]。但不同栽培方式對金線蓮生長量、經濟產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影響優化的研究鮮見報道。在總結前人成果基礎上,采用便于種植和采收、成本極低的林下育苗盤栽培方式,通過正交試驗對金線蓮的栽培基質、種植密度、不同施肥措施進行了研究,深入探討3個因素對金線蓮多糖、維生素C、氨基酸、Ca、灰分含量以及經濟產量等指標的影響,旨在優化金線蓮人工栽培技術,為金線蓮林下無公害種植提供可靠參考數據和技術支持,為金線蓮產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種苗
種苗為福建金線蓮組培生根苗,由周寧縣天門山神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種植
試驗于2018年3月23日至6月26日進行,地點位于福建省周寧縣李墩鎮陳厝村生態林,試驗地海拔845 m。
采用3因子3水平正交試驗設計(表1),3次重復。將同一批組培苗清洗干凈,挑選大小一致的組培苗,定植于無間隔(50 cm×30 cm×5 cm)塑料穴盤中,按要求每穴盤定植不同株數組培苗,栽培基質以前期試驗優選的泥炭土、椰糠、沙子為基本原料,基質不作任何消毒處理,確保無公害,種植深度均控制在1 cm左右,采用相同管理方式。移栽定植1周后分別用3種不同營養液噴施植株至葉面滴水為止,每周噴施1次,雨天和采收前一周不施肥。90 d后對金線蓮進行采收,統計每盤鮮重和干重并測定干品有效成分。
1.3 ?測定
在金線蓮移栽3個月后對金線蓮進行采收,經清洗晾干后計算鮮重產量,參照食品中水分的測定方法GB 5009.3-2016的直接干燥法,測定每盤植株干重產量。灰分根據GB5009.4-2016第一法測定,維生素C含量測定根據GB5009.86-2016中2,6-二氯靛酚滴定法測定,多糖按SN/T 4260-2015出口植物源食品中粗多糖的測定方法苯酚-硫酸法測定,氨基酸含量測定采用茚三酮光度法,鈣含量按GB5009.92-2016中EDTA滴定法測定。
1.4 ?統計分析
應用SPSS 22.0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金線蓮經濟效益
9個不同處理金線蓮栽培苗經過3個月栽培后采收,經清洗晾干后計算鮮重產量,110 ℃殺青后,降溫至60 ℃烘干至恒重,計算干重產量,結果見表2。從表2結果可知,處理4(A2B1C2),即采用基質A2泥炭土∶椰糠∶沙=4∶2∶1,密度B1為3 cm×3 cm,肥料花寶5號1 000倍液+氨基酸1 000倍液,收獲鮮重和干重最高,每盤獲鮮重205.4 g,干重20.9 g。
按照林下栽培地50%利用率計算,每公頃林地可放置33 300盤金線蓮,經過3個月栽培采收,處理4(A2B1C2)凈收益表現最好,處理8(A3B2C1)經濟效益表現較差,處理4經濟效益是處理8的1.99倍。表2還表明,處理1、處理7種植密度均為B1(3 cm×3 cm每盤135株),經濟效益表現較高,說明金線蓮栽培處理中在不改變其他因素的情況下,適當提高種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經濟產量。
2.2 ?不同處理金線蓮多糖含量
栽培模式影響金線蓮多糖含量(表3)可以看出,處理4(A2B1C2)多糖含量最高為8.16%,是處理8(A3B2C1)多糖含量2.03%的4.02倍。從表4看出,3個因素對金線蓮多糖含量影響表現為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表5方差分析表明,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對金線蓮多糖含量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表6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對多糖含量影響栽培基質A2表現最好,A2與A1、A3之間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種植密度B1表現最好,與B2、B3也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肥料C2表現最好,與C1、C3也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結果表明選擇處理4對金線蓮多糖積累有利。
2.3 ?不同處理金線蓮氨基酸含量
不同栽培模式金線蓮氨基酸含量不同(表3),其中賴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以處理8(A3B2C1)表現最高,分別為15.02、7.14、16.27、5.85 mg/g,亮氨酸含量以處理9(A3B3C2)表現最高,為15.34 mg/g,處理4(A2B1C2)5種氨基酸含量都處于中等水平。從表4看出,3個因素對金線蓮賴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含量的影響都表現為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對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的影響都表現為栽培基質>肥料>種植密度。表5方差分析表明,栽培基質、肥料對金線蓮5種氨基酸含量的影響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種植密度對賴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的影響也達到了極顯著水平,但對天冬氨酸影響不明顯。表6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栽培基質對5種氨基酸含量影響表現順序為A3>A2>A1,并且A3與A2、A1,A2與A1之間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種植密度對金線蓮5種氨基酸含量影響以B3表現最好,其中賴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含量以B1表現較好,B2表現較差,不同密度之間賴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含量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天冬氨酸含量在不同種植密度之間無顯著差異;肥料對金線蓮5種氨基酸含量影響為C1>C2>C3,C1與C2、C3之間達到了極顯著差異水平,C3相對表現較差。結果說明栽培基質A3、種植密度B3、肥料C1對5種氨基酸含量積累有利。
2.4 ?不同處理金線蓮維生素C含量
從不同栽培模式對金線蓮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表3)可以看出,處理4維生素C含量最高,為1.450 mg/g;處理8維生素C含量排名第二,為1.047 mg/g;處理2(A1B2C2)維生素C含量最低,為0.274 mg/g;處理4維生素C含量是處理2的5.29倍。從表4看出,3個因素對金線蓮維生素C含量影響表現為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表5方差分析表明,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對金線蓮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表6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對維生素C含量影響栽培基質A2表現最好,A2與A1、A3之間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種植密度B1表現最好,與B2、B3也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肥料C2表現最好,與C1、C3也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結果表明處理4組合有利于提高金線蓮維生素C含量。
2.5 ?不同處理金線蓮灰分和鈣含量
從不同栽培模式影響金線蓮灰分和鈣含量(表3)可以看出,處理8鈣含量最高,為868 μg/g(DW);處理4鈣含量為798 μg/g(DW),位于第二;灰分含量處理7最高,為8.2%;處理6第二,為7.87%;處理4位于第三,為7.48%。從表4看出,3個因素對金線蓮鈣含量影響表現為肥料>種植密度>栽培基質;對金線蓮灰分含量影響表現為栽培基質>種植密度>肥料。表5方差分析表明,只有肥料對金線蓮鈣含量影響達到顯著水平,栽培基質、種植密度對金線蓮鈣含量影響不顯著,但栽培基質、種植密度對金線蓮灰分含量影響分別達到極顯著與顯著水平。表6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對鈣含量影響栽培基質A2表現最好為627 μg/g,但與A1、A3之間沒有明顯差異;種植密度B1表現最好,但與B2、B3也無顯著差異;肥料C1表現最好,C1與C3之間達到顯著差異水平。對灰分含量影響,栽培基質A2表現最好,為7.54%,并且A2與A1、A3之間差異顯著;種植密度B1灰分含量為6.99%,表現最好,與B3差異顯著;肥料對灰分含量影響不明顯。結果表明栽培基質A2和種植密度B1有利于提高金線蓮鈣和灰分含量,肥料C1有利于鈣含量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