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鵬
摘要: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出口型農企遭遇了生產、運輸、國際貿易糾紛等諸多挑戰,為解決出口型農企的困境,中國政府及各地金融機構實施了一系列幫扶措施。結合新冠疫情現狀及法理規則,梳理了中國出口型農企面臨的挑戰,從企業自身角度和國家政府角度分別提出應對建議,為中國出口型農企擺脫現實困境提供路徑選擇。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出口型農企;挑戰;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4.9;F746.1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5-0173-03
Abstract: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China's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have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s. To address the plight of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loc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help 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and legal rules,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ese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ere combed,some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were put forward, respectively, to provide a path choice for Chinese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o get out of the real predicament.
Key words: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challenge;advice
2019年12月起,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7日21時,中國研究人員獲得了該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最終得出該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下文簡稱新冠)的結論。此后,疫情迅速在國內擴散,中國政府準確評價了疫情的危險性,采取嚴格管控措施,截至2020年1月29日,中國大陸地區已有31個省份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此次疫情中國政府及時采取了防控措施,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但政府嚴格的管控及部分國家因新冠疫情對中國采取的入境及貿易限制措施短期內阻礙了中國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許多企業都被波及,出口型農企也受到負面影響,面臨諸多挑戰。
1 ?新冠疫情背景下出口型農企面臨的挑戰
1.1 ?企業生產運輸困難
新冠疫情爆發后,許多農企,尤其是中小型農企出現了生產運輸困難的局面。首先,由于全國復工的推遲、部分員工被隔離或確診,部分企業出現了用工短缺的情況。其次,部分農企的生產原料儲備不足,生產速度與質量也受到影響。例如,2019年氮肥等原料價格低迷,致使許多農企儲備的原料較少,疫情突發后,各地加強來往車輛及人員的檢疫與控制,生產原料配送困難,很難在短期內補充齊全,企業的氮肥等原料出現短缺。
1.2 ?出口遭遇貿易限制
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將新冠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前朝鮮、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已因新冠疫情對中國采取了限制入境措施,此后更多國家開始對中國采取入境管制措施[1]。截至2月16日,已有133個國家及地區對中國采取了入境限制,這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農企產品的出口。同時,部分國家停止從中國進口商品,更是直接阻斷了中國農企將產品出口到該國的路徑。
1.3 ?資金鏈緊張
資金鏈是指企業資金在維系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運轉活動所形成的基本循環,是企業流動的血液[2]。新冠疫情暴發致使出口型農企的生產、銷售活動受到影響,而部分國家的貿易限制措施更是極大地阻礙了中國農企產品的出口。并且,外貿出口中常見的結算方式多樣,有跟單托收、匯款等[3],其中多數情形下出口商在交付貨物前無法收取全部貨款,運輸遭遇困境而無法交貨的農企目前自然無法取得貨款。隨著時間的推移,農企的現金流會逐漸緊張,甚至消耗殆盡,從而導致資金鏈斷裂。
1.4 ?違約風險增大
2020年春節前,許多農企已與國外客戶簽訂了農產品出口合同,但由于此次疫情帶來的生產停滯和交通阻塞,這些農企將面臨難以交貨的窘境,一旦到期無法履約,可能要承擔違約責任,這對資金本來緊張的農企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并且,在對外貿易中,誠信是企業不可或缺的品質,違約給出口型農企帶來的不僅僅是短期利益流失,還會影響企業的口碑。
2 ?出口型農企應對路徑
2.1 ?維持資金鏈穩定
2.1.1 ?充分利用地方金融機構融資 ?新冠疫情背景下,部分地方銀行采取寬松的放貸措施,惠及到出口型農企。例如,2020年1月23日至2月16日,泰隆銀行為支持復工和生產共發放企業貸款148戶,金額2.08億元,為企業延長還款期限、調整還息周期共28戶,金額3 904萬元;延長個人還款期限、調整還息周期共1 520戶,金額4.64億元。目前,該行農戶客戶占比56.2%,農戶貸款余額占比66.8%;浙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安排了100億元信貸資金幫助恢復春耕備耕生產,這筆信貸將有效幫助農業企業恢復元氣,為出口儲備農產品。
出口型農企應當積極關注金融信貸機構的信貸信息,及時與金融機構溝通交流,積極準確地提交完善的相關材料,申請適當的信貸。對于接近到期的貸款,采取合法措施,爭取展期,維持資金鏈穩定。
2.1.2 ?開源節流,催討到期賬款 ?農企在疫情期間應當積極對企業現狀進行梳理和分析,認清企業自身的優劣勢,在資金流控制和溝通、挖掘客戶等方面下功夫,盡力做到開源節流。①需要避免一切非必要的現金支出,控制自身營運日常成本,積極與收款方洽談較長的應付賬款支付日期。②應當積極與海外收貨方溝通,盡早收取貨款,維持資金鏈的穩定。應當敦促買方支付到期賬款,盡快穩定資金鏈。如果買家繼續推遲甚至拒絕支付,農企可以申請中國信寶代為向海外買家追討。
2.2 ?積極響應政府部門政策
為了減少新冠疫情給農產品出口帶來的消極影響,中國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扶助政策,如,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日前為了幫扶農產品出口,出臺了五項措施,分別為:結合疫情采取措施幫助企業應對境外參展;為出口受阻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幫助企業應對新技術性貿易壁壘;積極宣傳中國防控疫情成果和農產品安全性;為重疫情區出口企業提供優惠服務。農業農村部網站2月13日發布了關于疫情期間優化審批服務的通告,其中部分內容對疫區種子種苗種禽出口進行了規定,具體內容為:對于來自重點疫區的種子種苗種禽的出口申請,因疫情原因無法提交紙質材料的可網上提供電子版,申請人可后期補交紙質材料。同時于2月24日出臺了政策措施,允許農藥出口在線提交申請材料,同時加快農藥出口通知辦理進程,幫助農藥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出口型農企應當積極關注政府部門發布的政策措施,及時與政府機構聯系,真實上報企業因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提交有理有據的分析報告,為已經到來及后續可能出臺的政策做好準備。
2.3 ?科學復工,避免勞務糾紛
農企應當做好復工后的疫情防護工作,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農企在恢復生產、運營的時候必須做好疫情防控,要落實國務院應對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于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制定科學的措施,如,為員工提供足夠的口罩、酒精等防護物資,同時做好員工感染新冠肺炎的排查工作,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合作等。同時,企業可以創新辦公方式,對于暫時無法復工的員工,利用互聯網讓員工進行網上辦公、遠程協作,緩解企業勞動力不足的困境。
農企應妥善維持疫情期間的勞動關系。受疫情影響,部分員工可能被隔離,甚至于確診而無法及時復工,企業應當保持冷靜,不能因員工無法復工就做出違反《勞動法》的行為,要尊重員工的合法權益,避免勞務糾紛,影響企業自身形象。
2.4 ?加強對“不可抗力”的理解和運用,降低違約風險
因為疫情而無法向國外供貨的農企應當及時通知收貨方并保存通知的證據。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不可抗力可以作為供貨方的免責事由,此次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向國外供貨的農企可以考慮以此理由維護自己的權益[4]。同時,根據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章程》的規定,企業可以向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申請不可抗力證明。但企業需要注意要及時通知收貨方,否則需要承擔收貨方因未收到通知而受到的損失(《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9條第4款規定:不履行義務的一方必須將障礙及其對他履行義務能力的影響通知另一方。如果該項通知在不履行義務的一方已知道或理應知道此一障礙后一段合理時間內仍未為另一方收到,則他對由于另一方未收到通知而造成的損害應負賠償責任)。但是,即使中方農企出具了不可抗力證明,收貨方也可能拒絕接受。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已經為企業出具了大量與疫情有關的不可抗力證明,但其中有的證明受到了對方的拒收,例如,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和法國道達爾公司聲明拒絕接受其液化天然氣買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不可抗力通知。由此可知,即使中國農企做出了合法通知行為也可能面對貿易糾紛。
值得強調的是,并不是疫情期間的任何困難都可以當作“不可抗力”,例如,如果農企無法向國外客戶供貨的理由是由于疫情影響,原材料企業供貨困難,在國際慣例中并不被認為是“不可抗力”,農企應盡快尋找替代貨源,以免構成違約。因此,中國出口農企既需要做好應對貿易糾紛的準備,又要積極咨詢相關法律知識,避免出現將一切因疫情引起的困難都認定為“不可抗力”的錯誤,維護好己方的合法權益。
3 ?政府支持出口型農企建議
3.1 ?恢復出口型農企生產運輸
3.1.1 ?科學合理推動出口型農企復工 ?嚴苛的管控措施雖然對疫情防控很有效,但如此會使得社會缺乏生活物資,也不利于國家經濟的運行。隨著疫情得到控制,除湖北以外全國各地農企陸續開始復工。復工有利于生產經營的恢復,但必須科學合理,要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進行復工。各地政府要對復工企業進行衛生檢查,符合條件的農企,應當盡快安排其復工;不符合衛生條件的,責令其盡快改正,早日復工。對于因員工被感染或被隔離而導致生產力不足的農企,可為其提供政策幫助,對其進行勞動用工指導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