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紅 吳榮濤 蘇志國 楊芳絨



摘要:以河南省豫中地區3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為樣本,從傳統村落景觀變化驅動力角度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景觀驅動機制。結果表明,從評選到缺乏社會經濟因素的考量是影響和制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選取村落社會經濟因素指標,基于和諧度方程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模型,研究傳統村落評選不同社會經濟系數的權重值,以期促進傳統村落的合理評選與有效保護,實現傳統村落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傳統村落;景觀驅動力;鄉村振興;豫中地區
中圖分類號:TU98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5-0176-07
Abstract: Taking 35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Henan province as a sample, the landscape driving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s stue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indicator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the village are selected,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model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harmony degree equation. The weight values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oefficien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election are studied to promote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a whol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landscape driving force; rural revitalization; central Henan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開展20年,先后公布了5批6 819個中國傳統村落,其中,河南省有205個,豫中地區有48個。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轉型,部分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受到影響,與評選時相比,出現物質環境老化和功能衰退的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脫節,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針對上述問題,以豫中地區前4批公布的3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為例,探討傳統村落景觀的驅動演化,展開村落保護及評價體系研究。
1 ?中國傳統村落評價體系問題
中國傳統村落評價體系主要技術文件是《傳統村落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建村〔2012〕125號)(簡稱《評價體系》),該體系指標主要包含傳統建筑、村落選址和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基本層。通過對豫中地區國家級傳統村落現狀調查,發現部分傳統村落的傳統建筑、村落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逐漸消退。這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但也與傳統村落現行評價體系有關,與保護實施監管相關,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1.1 ?評價忽視社會經濟因素
一個完整的傳統村落系統,涵蓋村落自然生態、社會文化、經濟生產和建筑環境4個方面[1],按照傳統建筑、村落選址與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進行評價,3項分值中,1項得分80分以上或2項得分75分以上或3項得分70分以上達到國家級傳統村落標準[2]。按照現行《評價體系》對豫中地區3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現狀評價,發現村落格局保存較好,傳統建筑損壞較為嚴重,由于物質性載體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破壞最為嚴重(圖1),與中國傳統村落更應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活力相悖[3]。一方面,評選忽視了社會經濟現狀,割裂了村落歷史景觀保護與社會經濟現狀。造成部分村落逐步喪失自然演生的村落層次和交往空間,物質環境和功能衰退,成為“廢棄村”。另一方面,政府必須付出更多資源去保護、維持村落風貌。由村落間存在歷史文化價值差異且數量較多,很難實現全面保護,且采用“一刀切”式的保護不可避免地制約發展[4]。豫中地區3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中獲得中央財政資金補助的僅有21個,2014年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僅涉及2個傳統村落3個項目,共3 090萬元,其中臨灃寨消防、防雷、保護維修項目1 820萬元[5]。要實現傳統村落科學保護,必須深入研究傳統村落景觀驅動機制,僅靠外界救助,忽視村落社會經濟現狀的保護,猶如杯水車薪。
1.2 ?保護規劃模式單一
村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經濟和空間單元,村落景觀是特定自然環境中人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結果。可通過村落保護利用項目評估工作推動村落歷史、文化景觀保護規劃,實現傳統村落的有效保護。但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中,無論是政府主導還是企業主導型,普遍盲目地將城市空間格局套用于村落,忽略村落自身社會經濟,忽視物質改變后對社會、文化等問題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村落生活的重新塑造[6],造成村落無序開發,重要空間節點功能混亂,形成“整齊劃一”卻少有人居住的聯排安居房、村口“高大上”的牌樓、“城市化”的廣場、“人煙罕至”的大型展覽館、假文物建筑等種種大面積異質性景觀,嚴重破壞村落整體歷史風貌,造成“破壞性建設”或“建設性破壞”。
1.3 ?評選標準研究滯后
現行《評價體系》主要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三大方面對村落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評價,重點評選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單位和歷史建筑精英遺產,如豫中地區3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評選出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65處省級歷史建筑。且長期以來價值評價的主導人群是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專家,忽略原住民才是價值實現者的主體,造成了對評選的歷史遺產缺乏認同感,形成個別以發展旅游的方式碎片保護。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傳統村落評價文獻進行關鍵詞路徑計算分析。從2003—2018年的323篇文獻分析圖譜可知,具體的評價構建思路基本是以現行《評價體系》為參照。評價研究多側重在對遺產物質本體的“守護”,僅邵勇等[7]、黃家平等[8]、彭劍波等[9]為代表的少數研究者涉及到傳統村落社會文化與經濟屬性的研究。張浩龍等[10]在同日本、英國及西班牙等國家的研究對比得出,未來傳統村落研究尺度需從個案研究向區域多個案例研究拓展、研究對象需從傳統村落物質空間向與人類交互關系研究轉變。
2 ?傳統村落景觀驅動因素
梁漱溟先生[11]將經濟屬性、政治屬性和文化破壞力作為破壞鄉村的三大因素,這種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原有景觀與空間的突破。面對傳統大家庭結構消解、鄉村結構變化、國家宏觀發展政策以及現代生活品質追求,需要對傳統村落物質空間輸入新的功能和結構,進行再生保護。2018年河南省城鎮化率突破50%,二三產業比重達到90.4%,河南省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農村也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階段[12]。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新環境下的村落,了解地區影響和制約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因素等,是傳統村落研究急需梳理的問題。傳統村落作為人居環境中最小的基本單元,村落景觀演變的驅動力因素具有一定的時間、空間異質性。在較大空間尺度上,自然因子驅動力的差異是影響村落景觀格局演變的主要驅動力;在較小空間尺度上,人口增加、社會經濟發展等人為因素則是驅動區域景觀特征發生演變的主要根源[13]。保護村落景觀并不僅是保護其所呈現出來的景觀風貌與格局表象,而應在深入研究塑造這一風貌與格局的驅動力。結合對豫中地區的歷史發展演變及現狀調研,從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經濟活動3方面分析豫中地區傳統村落景觀的影響因素。
2.1 ?自然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對區域聚落空間分布、生產方式和文化風俗等有直接影響[14]。豫中地區傳統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個區域,一是北汝河沖擊平原與山區過渡地帶的寶豐、郟縣一帶,西南西北分別為石人山、嵩山、平頂山,處在一個類似盆地的區域;二是伊洛河與黃河的入口處,主要集中在鄭州的鞏義、上街一帶;最后是黃淮平原地區[15]。在相似的自然環境中,自然因子如河道水系對村落的影響較大,調研的35個村落有24個村落都與水系有明顯的關系(表1)。但隨著現代交通方式代替水運功能,以及現狀水系的生態環境破壞,村落自然因子的影響在逐漸減弱,人文因子開始起主導作用。交通區位優勢如靠近官道、商道,經濟區位優勢如靠近周邊鄉鎮,具有當地產業發展帶動作用成為驅動村落發展的主要因素。隨著傳統農業社會下的村落發展模式消亡,區位好的傳統村落逐漸“城鎮化”;青年勞動力為尋求更理想化的生活開始遠離區位差的村落。
2.2 ?文化傳統因素
受農業生產關系影響,傳統村落呈現出以血緣、親緣為紐帶而聚居的特征[16]。圍繞嵩山地域的豫中地區傳統村落中常出現三五個較大的姓氏,具有根文化和姓氏文化特征,院落風格不完全統一。以廟宇為代表的神性空間、以祠堂為代表的權性空間和以水井、池塘、糧場為代表的人性空間形成村落核心空間。隨著社會變遷,傳統大家族解體,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原先驅動村落的格局、空間形式及院落、建筑空間形成的社會結構已經改變。村落舊形態已無法滿足村民需求,傳統村落物質空間環境的衰退日趨明顯。因此,當下的保護與發展,不僅是甄別建筑特色和村落風貌整體環境保護的技術措施,更要找尋和準確解讀現代社會結構關系[17]。
2.3 ?社會經濟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通過建制和戰爭,表現以移民聚居、產業發展[18]。豫中地區古官道、商道、河道如宛洛古道、豫晉古道、藍河漕運等[19],以經濟帶動了村落的衍生。如平頂山寶豐縣大營村地處汝州、魯山通道中心,古為宛洛交通要道,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村中現有72條胡同,道路兩旁的商鋪多是古色古香的老鋪;李渡口村因藍河漕運而繁盛,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景觀格局。隨現代交通的發展其他交通工具代替古官道、河道的功能,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現有河道的環境污染,使得沿交通干線建房帶來潛在居住效益,村民為便于快速輸出農產品,出現了沿路建房、帶狀軸線發展現象[20],規劃部門也特意在修路時穿過村落,以帶動周圍村落經濟發展。
3 ?基于景觀驅動力的傳統村落評價
3.1 ?補充評價指標
針對傳統村落評價體系缺乏社會經濟指標的現狀,在對村落景觀驅動力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大環境協同性評估指標(定性評估指標)和村落主體性評估指標(定量評估指標),補充社會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3.1.1 ?大環境協同性指標 ?傳統村落與周邊村落和市鎮擁有共同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通過道路聯系,所有建設行為、生產行為都離不開周邊環境的物質、能量輸入,村落自身也有向外界環境輸出要求[1],因此對村落社會經濟影響研究需要以區域資源為背景。研究選取地理區位、經濟區位和交通區位來綜合衡量區位對傳統村落社會經濟的拉動能力。這一能力需要有基礎設施提供支持,公共設施提供服務,在研究中選取道路、給排水設施、電力設施和通訊設施評價基礎設施支持能力,以教育設施、醫療設施、養老設施、文娛設施條件評價公共服務設施承載力。傳統村落的發展還需要政策支持,研究選取了村落保護政策和保護資金投入衡量村落發展政府支持力。
3.1.2 ?村落主體性指標 ?傳統村落是當地村民生存和繁衍的重要載體,首要的是提供其所必需的生產和生活保障,即村落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生產。2017年8月,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傳統鄉村的復興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簡稱《意見》)中提到了農村產業融合、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供給側改革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重要指標。因此,本研究結合現行標準,以小康社會標準為主要指標選取人均純收入、消費能力、經濟結構等指標衡量村落經濟基礎助推力,以常住人口勞動力數量、人口老齡化率、男女比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等指標,衡量村落人力資本驅動力,通過社區活動頻率和參與社區活動人次數衡量村落社區活力。
3.1.3 ?指標權重分配 ?常用的權重分配方法主要包括KMO檢驗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語義差別法、加權平均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需要根據評估體系的復雜程度及評估價值的需要進行調整[21]。為減少傳統村落評價的主觀因素影響,決定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多輪次咨詢專家確定指標權重咨詢值,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最終值,經濟基礎30分、人力資本25分、社區活力10分、綜合區位10分、基礎設施15分、公共設施10分。指標體系采取分級給分的評分方法,定量指標以國家、地方規定的標準或根據調研及專家意見給出相應的合理分值。基于國家公布的小康社會標準16項指標為評分標準,以《意見》中提出的3個目標的時間、任務要求與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規劃目標劃分等級。不同等級不同給分,定性指標研究采取模糊數學法,通過專家咨詢打分法對每項定性指標進行打分。根據需要設置分值標準及相對應的評價集,引入評價集為好、較好、一般、差。
3.1.4 ?完善社會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評價體系》,在其原有村落傳統建筑、村落選址和格局、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構建村落社會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構建對應的村落社會經濟基礎數據指標調查的主要內容(表2),保證村落評價有充分的數據支撐。
3.2 ?完善綜合評價體系模型
傳統村落評選的目標是實現保護與發展和諧統一,其評選不僅要考慮保護世代棲居留存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還需要考慮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狀況。引入和諧度方程(HDE)[22],對傳統村落評價體系中歷史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進行綜合評價。
3.2.1 ?確定評價指標和標準 ?評價指標確定是進行綜合評價的第一步。針對傳統村落評價,根據目前國內傳統村落對傳統建筑、村落選址和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評價分值中,1項得分80分以上或2項得分75分以上或3項得分70分以上具備申請國家級傳統村落資格的情況,選取隸屬綜合程度最優(μ=1)對應的節點標準值為Z(80,1)。
3.2.3 ?計算單指標子和諧度HD大小 ?其具體表達式如下。
HD=ai-bj。
式中,HD表示和諧度,其取值范圍為[-1,1],當HD∈[-1,0)時表示處于敵對狀態,當HD∈[0,1]時表示處于和諧狀態,主要在[0,1]區間內討論傳統村落評選不同社會經濟系數的權重值。a為統一度,表示和諧參與者按照和諧規則具有“相同目標”所占比重;b為分歧度,表示和諧參與者按照和諧規則和目標存在分歧情況所占比重,a、b∈[0,1],且a+b≤1;i為和諧系數,反映和諧目標的滿足程度;j為不和諧系數,反映和諧參與者對存在分歧現象的重視程度,i、j∈[0,1][23]。具體評價步驟如下。
設傳統村落評選評價對象(傳統建筑、村落選址與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指標為x1,x2,…,xn,xn為評價對象的第n個指標值,傳統村落社會經濟評價的指標為y1,y2,…,yn,yn為評價對象的第n個指標值。
(1)根據和諧度方程,先計算統一度a。給出的節點標準值為Z(80,1),這時候需要判斷這個指標是正向指標還是逆向指標,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公式來計算統一度a。按照現行《評價體系》,則若3項分數至少有1項達到80分以上,如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張店村,其歷史保護價值巨大,近乎文物級別的保護,此類情況的村落,歷史遺產保護才是主要目的,社會經濟指標的影響可忽略不計;若2項得分75分以上或3項得分70分以上,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是主要的。
故選擇計算式如下。
3.2.5 ?綜合評價計算 ?研究以更好利用評選時數據指導規劃為目的,在已有評選(傳統建筑TA、村落選擇與格局VIP、非物質文化遺產ICH)評分的基礎上,加入社會經濟影響系數1-HD。研究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模型如下。
針對傳統村落評價的問題,選擇的3個等級依次從好到差,且在單個區間范圍內,根據取值范圍約定,則必然有如下關系,a2≤a2+a-1≤1。即隨著歷史遺產保護評價(傳統建筑、村落選址與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分越低,其社會經濟影響就越大,社會經濟系數的權重值也越大,評選時村落歷史保護價值情況分類加入社會經濟影響值。
4 ?結論與展望
4.1 ?結論
對景觀變化驅動力的研究,構建社會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體系評價模型和提高活性的措施。
(1)村落歷史保護價值評分時,分3種情況加入社會經濟影響值。
第一,傳統村落評分值在80分以上,說明村落歷史保護價值巨大,后期建設強調文物保護性,社會經濟影響值可以忽略不記,即和諧度值(歷史人文∶社會經濟)為1,可以考慮采取移除居民,保護文物的方式。
(2)由于宗族家庭驅動力的減弱,村落活性可分為3種類型,政府主導(A)的保護性、政府-村民(AB)聯動性、村民-政府(BA)聯動性。可見,政府參與在恢復豫中地區村落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