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香
摘要:以丹村為例,分析和探討產業轉型中民間精英與基層政府的作用。研究發現丹村的產業轉型源于民間精英自下而上的自主探索和基層政府自上而下的后續推進。民間精英早在基層政府介入前獨自摸索產業轉型,其成功后借助自身影響帶動民眾實現轉型。基層政府則是在原產業導致環境問題的背景下介入轉型,通過支持早期精英,營造轉型氛圍,完善基礎設施,提供技術培訓以及出臺優惠政策等進一步推動丹村的產業轉型。
關鍵詞:產業轉型;民間精英;基層政府
中圖分類號:F3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5-0187-04
Abstract: Based on D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e role of private elites and grassroots governments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Dan Village stems from the bottom-up autonomous exploration of folk elites and the follow-up advancement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from top to bottom. The private elite explore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lone before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ntervened. After its success, it used its own influence to drive the public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s involv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original industry. It further promo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Dan Village by supporting early elites, creating a transformation atmosphere,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providing technical training, and introduc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ivil elite; grassroots governnt
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是當今社會的重大民生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及五大發展理念等新思維逐步確立,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環境保護被提上議程[1]。部分中小型企業因其粗放的生產模式、落后的設備設施以及不達標的污染排放等導致環境問題。如何推動中小型企業轉型與升級,從而消解其產生的環境問題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產業轉型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僅依靠某一主體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多元化主體的共同參與。本研究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在產業轉型中,如果發揮多方力量,轉型能夠取得不錯成效。丹村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民間精英與基層政府在該村產業轉型中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
1 ?丹村概況
丹村位于江蘇省G鎮最西端,下轄14個村民小組,轄區936戶家庭,全村人口為4 176人。丹村是一個非農業化村莊,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極其稀少,群眾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產業。1983年,丹村民眾在G鎮鎮政府的倡導下開始發展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產業,由于該產業具有較低的門檻、不錯的經濟效益,基本形成“全民參與”的局面。曾經,該村共有740戶家庭從事廢舊物資回收利用[2],占村莊總戶數的79.1%。隨后的30多年,丹村群眾鼓了口袋、富了腰包,但當地生態環境卻遭受嚴重破壞,丹村的水、陸、空都受到立體式污染。因而,該產業被該市政府進行多次治理。在某種程度上,該產業因污染而引發的治理實踐是丹村村委會與G鎮鎮政府介入產業轉型的重要原因。2008年以前,廢舊物資產業一直為丹村的支柱產業。2008年,新產業的出現打破了廢舊物資產業“一統天下”的格局。當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嚴重阻礙廢舊物資產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丹村部分年輕人敢于跳出原有產業利益圈謀求新產業。自此,丹村出現轉型的跡象。2013—2016年,丹村村委會與G鎮鎮政府通過社會動員與組織規劃為丹村進一步轉型“助力”。截至2016年,丹村936戶家庭已有407戶實現轉型發展電子商務。
2 ?民間精英在產業轉型中的作用
2.1 ?“歷史開創者”——民間精英的產生
始于美國的2008年次貸危機,經過不斷演化逐步從金融危機發展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對深陷其中的國家所造成的破壞力遠超過1929年的大危機[3]。此次危機對丹村群眾的生活產生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危機期間,廢舊物資回收和加工生意急劇下降,前期積累的大量資金基本打了水漂甚至還身負外債。此外,此次危機還導致丹村群眾出現群體分化。該村大部分群眾因對廢舊物資產業有著嚴重職業慣性和依賴性而選擇“重操舊業”;部分年輕人意識到這一產業在外界因素影響下的“不堪一擊”,而選擇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轉型到電商產業。這批年輕人市場意識相對較強,并抓住發展電商的關鍵時機,從而成為丹村第一批“吃螃蟹”者。更關鍵的是他們目前的產業規模仍然是村中最大的,并扮演領先者角色。
2.2 ?民間精英的基本社會特征
在生態轉型中,精英人物的引領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如果沒有這類精英出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產業或社區就不可能出現[4]。早在丹村村委會和G鎮鎮政府介入轉型前,就有一批民間精英“摸著石頭過河”,獨自探索產業轉型。他們的基本社會特征見表1。
1)從性別結構上看,丹村民間精英均為男性。“男主外、女主內”這一傳統思想仍深刻影響丹村女性的就業和家庭觀念,而男性一直被定位為外出互動的角色,丹村民間精英接觸電子商務就是頻繁外出互動的產物。
2)就年齡結構而言,丹村民間精英以青年人為主。其中,40歲以上的僅1人,占9.1%;40歲以下有10人,占90.9%。相對中老年群體,他們思維更活躍,也敢于嘗試新事物,且對互聯網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遠遠高于中老年人,因而更可能成為轉型帶頭人。此外,不同于嚴重依賴廢舊物資產業的父輩,青年人對該產業的依賴性、感情賦予等較為有限,更可能受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放棄這一產業。
3)從文化結構上看,丹村民間精英內部差別不是特別大。其中,初中文化占63.6%;高中文化占27.3%;大專學歷占9.1%,整體學歷水平并不高,但他們處于全村平均受教育水平之上。同時電子商務的進入門檻較低,基本是“拉一根網線、買一臺電腦”就可以網上開店[5],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民間精英轉型的概率。
4)早期探索者主要是從事廢舊物資產業的小戶、散戶。有9人是廢舊物資產業的小戶,有2人壓根未從事該產業。對大戶而言,前期從事廢舊物資投資成本較大且他們處于市場主導者角色,因而不愿意也不敢嘗試新產業。但小戶的情況則截然相反,由于其規模有限,一旦遭遇外來風險因素的沖擊,他們更可能另謀他業。
5)就從事電子商務的時間而言,主要分布在2008—2012年。該階段恰好為淘寶網面世不久且逐步發展的時間點。成功的淘寶網商戶有4個因素:資源上的比較優勢、時機上的先行優勢、正確的市場定位、合理的平臺選擇[6]。其中,最為突出的成功因素是時機和資本。丹村民間精英正是抓住發展電商的關鍵時機,才為后期成功轉型奠定基礎。
2.3 ?顯性作用:強關系打造和維系利益共享體
鄉土社會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血緣為基礎,以差序格局為社會關系網絡的社會結構[7]。鄉村人際關系如同石子丟棄水中泛起的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照離自己距離的遠近劃分親疏關系[8]。一般而言,血緣關系最重要,地緣關系次之。
丹村民間精英在帶動部分村民轉型時,關系網絡的親疏是其重點衡量與考慮的因素,受眾對象主要為其親戚與朋友。新產業發展之初基本為“單打獨斗”的方式,即所有環節都是在獨立的單元戶內完成。隨著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人員、資金等一系列資源是亟待補充的,因而具有合伙制特征的新方式開始誕生,合伙者間主要為親戚和朋友關系。在此過程中,一部分人已實現轉型。
另外,原產業經營期間,丹村民間精英與其親戚和朋友間一貫保持“共享”原則,即市場、人脈等均是共享的。當新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高于原產業時,民間精英根據之前雙方確立的“共享”原則仍然愿意與親戚和朋友分享,繼續維持利益共享體。
2.4 ?隱性作用:經濟效益影響受眾抉擇
近10余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和城鄉轉型步伐的加快,農村人口非農化轉移規模不斷擴大,村莊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9],導致傳統的鄉土社會變化很大。但丹村卻保留了鄉土社會的基本特征,源于大部分村民留守家鄉從事廢舊物資產業,社會流動量非常小,該村4 176人中外出務工的人數僅為101人。
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信息量雖小,但有限信息卻十分透明,信息傳播速度快,共享程度也很高[10]。民間精英轉型的消息在丹村高頻率的互動與交流中廣泛擴散。另外,丹村精英們在經濟層面的成就對其他村民也產生深刻的影響。
經濟效益雖是吸引村民轉型的重要因素,但作為“理性人”的村民也會衡量和考慮成本與風險。淘寶網初始期的門檻較低,只需投入1 000元的保證金。同時,淘寶網后臺免費為村民推廣其店鋪與產品,吸引更多潛在淘寶網用戶。由于線上交易有較多不穩定因素,因而前期產品的來源以拿貨為主,無需再投入大量資金。除此之外,轉型意向者主要為年輕人,其父輩依舊從事廢舊物資產業,兩種產業處于同步發展的局面,對家庭經濟基本不會造成很大威脅。總之,經濟效益與潛在風險間的較大反差,即高效益與低風險是民眾嘗試轉型的最大誘因。
3 ?基層政府在產業轉型中的多重作用
2013—2016年,丹村村委會和G鎮鎮政府開始介入產業轉型,兩者對于丹村進一步轉型發揮了關鍵作用。
3.1 ?為民間精英的再發展“保駕護航”
作為最早擁有市場意識、抓住發展先機的一批人,民間精英的產業呈現高速發展之勢,但從拿貨經營到家庭作坊式生產再到擴建廠房,僅僅依靠自身努力發展電商產業是遠遠不夠的,基層政府的適當支持對于民間精英的再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里所談及的支持是丹村村委會提供相應土地以供其擴建廠房。擴建廠房的前提條件是獲得相關土地并征得村委會的同意。近年來因新農村建設,政府部門審核和批準村民建筑房屋的要求更加苛刻,建房難度也有所增加。未經政府允許,村民私自建造的房屋會因違法違規而遭到政府部門的拆除。當民間精英向村委會提出征地并建房的要求時,得到了村委會大力許可與支持,主要體現在專門規劃空余工業用地以供其建廠。丹村村委會之所以支持民間精英,一方面希望他們的產業“更上一層樓”,從而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彰顯其是村民強有力的保障角色,很大程度上能打消村民關于產業轉型的隱憂與顧慮。
3.2 ?營造轉型氛圍
營造轉型氛圍主要借助外出考察學習的契機以及部分民間精英的宣講。丹村村委會帶領有意轉型者外出考察學習及展示考察后的成果,眾多轉型案例觸動了其他村民的心。盡管他們與民間精英間存在弱關系網絡,但是彼時村委會已在號召轉型,因而其可求助于村委會。丹村村委會多次帶領有意者外出考察和學習,且在考察結束后舉辦面向全體村民的座談會,由村干部和部分意向者向村民匯報考察學習的各項成果,并動員全體村民嘗試轉型。丹村村委會定期邀請部分民間精英給村民開經驗交流會,講授其轉型經歷、生活變化等內容,起到宣傳和示范的作用。
3.3 ?完善基礎設施
不同于面對面的經營方式,作為網絡經營模式的淘寶網,賣家與顧客間的交易通常要借助于第三方——快遞物流。因此,物流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則會進一步推動前者的發展。2013年前,丹村境內無一家快遞物流,村民貨物的郵寄遭遇很大困難。他們通常駕駛滿載產品的三輪車前往毗鄰的“淘寶村”或當地市中心發貨。這一方面大大增加村民的交通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潛在的安全隱患。隨著該村電商產業的迅速發展,每天需要郵寄的貨物量急劇上升,原來的發貨方式根本不能實現及時、有效地處理大量貨物,因而丹村亟待解決缺物流的現實情況。為了促進電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給村民“減壓”,丹村村委會協調引進了圓通快遞。首家物流企業的入駐帶來“立竿見影”的成效,村民在本村就能夠享受發貨服務,電商產業的發展更加迅猛。隨著其他物流企業也紛紛入駐丹村,快遞物流體系的健全與完善給村民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郵寄方案,電商產業獲得進一步發展。
3.4 ?成立技術指導系統
2013年,為了積極響應村民關于轉型的需求,進一步擴大轉型規模,G鎮政府在丹村成立大學生網絡創業服務中心。隨后的兩年內,先后共有8位大學生村官入駐該服務中心。大學生村官是一支學歷、專業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隊伍,對計算機技巧的掌握程度較高。這些大學生村官主要負責技術培訓,諸如淘寶網基本流程、產品圖片拍攝及PS、店鋪裝飾等。由于淘寶網較低的門檻,即村民僅需一臺能夠上網的電腦,就能完成注冊和開辦淘寶網店的目標,因而大學生村官向他們簡單教授關于淘寶網店的基本知識,他們就能大概熟悉和了解其中的流程。大學生村官更多地教授關于產品圖片拍攝、PS和店鋪裝飾等內容。由于此前丹村缺乏淘寶美工行業,村民需要到毗鄰的“淘寶村”請人為其店鋪“量身打造”,而大學生村官的出現基本解決了這一窘境,同時幫助村民節省了不菲的費用支出。
3.5 ?出臺優惠政策
G鎮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與措施,積極引導丹村村民實現產業轉型。這些引導性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供資金補貼。丹村新產業主要為淘寶網銷售的家具產品,而產品的制作通常需要5臺機器,分別為大據、小據、開料機、排鉆機以及封邊機等,且每臺機器價位不等,從10多萬元到20多萬元。總體上,機器費用的支出在50萬~100萬元,費用比較高昂。為此,G鎮政府給予購買機器設備的民眾8%~12%的費用補貼。二是提供低利息的貸款。鑒于村民經濟水平有限,G鎮政府與當地民豐銀行直接合作,免費給村民提供低息貸款業務。且村民無需自找擔保人,其擔保人直接由該鎮政府擔任,從而減少一系列的繁雜手續,增加了貸款的便利性。
4 ?小結
本研究圍繞產業轉型,分析和探討民間精英與基層政府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研究表明,丹村產業轉型一方面源于民間精英自下而上的自主探索,另一方面源于基層政府的后續推進。這兩股力量共同推動了丹村的產業轉型。民間精英作為“摸著石頭過河”的轉型探路者,其成功后通過直接的強關系再聯接與間接的經濟效益影響等帶動部分村民實現轉型。原產業因環境污染而引發的多次治理實踐致使丹村村委會與G鎮政府隨后介入轉型,通過支持早期精英、營造轉型氛圍、完善基礎設施、提供技術培訓與支持以及出臺優惠政策等進一步推動丹村的產業轉型。從丹村的案例可以看出,產業轉型的實現僅靠民間精英或基層政府的某一方力量是遠不夠的,需要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
參考文獻:
[1] 任克強.政績跑步機:關于環境問題的一個解釋框架[J]. 南京社會科學,2017(6):84-90.
[2] 韋 ?堯.從“耿車模式”到“淘寶大戶”[N].中國建材報,2016-9-22(5).
[3] 楊 ?靜,張 ?開.勞動與資本、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再認識——2008年經濟危機的新闡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5):53-58.
[4] 陳阿江.再論人水和諧——太湖流域生態轉型的契機與類型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9(4):70-76.
[5] 邵占鵬.規則與資本的邏輯:淘寶村中農民網店的型塑機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4):74-82.
[6] 劉亞軍,陳 ?進,儲新民.“互聯網+農戶+公司”的商業模式探析——來自“淘寶村”的經驗[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6):87-93.
[7] 楊建華.中國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發展[J]. 浙江學刊,2015(2):201-214.
[8] 費孝通.鄉土中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 郭曉東,李鶯飛,馬利邦.城鎮化背景下空心村土地整治潛力及其生態經濟效益分析——以甘肅省秦安縣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5(4):51-56.
[10] 陳阿江,程鵬立.村民是如何化解環境健康風險的?[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