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

我中考考砸了,一分之差,差點上不了高中。但在爸爸媽媽的全力支持下,我還是如期開始了我的高中生活。一邊是失敗后的知恥而后勇,一邊是父母的溫柔信任,兩種力量裹挾著我,激勵著我去做更好的自己。
全力以赴,攻破弱勢科目
高中第一次月考,我排名784(全年級一千二百多人)。我清楚地記得英語不及格,數學也不及格。
我去找老師幫忙分析試卷,知道了自己最大的缺點是粗心。于是我把數學試卷上猩紅的分數“37”剪下來,貼在我的桌角。我告訴自己:首先要戒掉粗心,做好每一天的練習。我深切地明白,學習不僅是智商的較量,更是個人品質的磨煉。所以我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還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盡量改掉自己丟三落四的毛病。效果非常顯而易見,第二次月考我完成了從不及格到及格(90分)的逆襲。
到第二個學期,分科后讓我更有時間去集中精力攻破弱勢學科。我全面分析了自己的成績,文綜、語文有絕對優勢;英語、數學是弱勢科目,需要用更多的時間補足短板。艾賓浩斯說記憶是有遺忘規律的。英語是一種語言工具,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去記憶、練習。我將單詞融入課文中去記憶,在運用中強化記憶。在積累單詞的基礎上,我每天放學一邊走一邊聽英語聽力,記與聽相結合,充分利用好零碎時間,給數學的提升留出時間。我幾乎把所有的晚自習用在數學練習上,針對每一道題,總結題型,再跳出題去,猜測命題人意圖,歸納知識點。在第二學期末,我實現了數學從三十幾分到一百三十多分的飛躍。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數學竟然會成為我的優勢科目。
從差點“落榜”到后進生,再到質的飛躍,我堅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全力以赴,終于實現了弱勢學科的突破。
撕掉“平行班”標簽,重新定義自己
第二學期結束,我的成績排名已經穩定在全班前三,但我明白這并不是我最終的目標。我當時所處的班級是“平行班”,而我的對手是全年級,甚至全省的考生。“登高極目知天地之大,置己蒼茫知寸身之微”,我們的目標決不能止步于眼前的成就,而應著眼于更廣闊的世界。我希望自己能夠超過所謂的“重點班”,我也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身處泥濘,也不忘仰望星空。雖然在平行班,但我以重點班甚至高于重點班的標準要求自己。我發現重點班的同學會在周六晚上加練,于是我也買試卷進行額外的練習;我發現重點班的學生會做思維導圖,于是我也堅持每一課做知識框架,把書從厚讀薄;我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我假裝自己是教師給學生授課,講述知識點,跳出學生思維,從更高的立意分析知識點。
當然,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我也會適當放松。無人的廊道上,我捧史細讀,抑或枯坐漫想。我感謝自己身在“平行班”,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讓我可以跟隨自己的腳步去調整,去學習;讓我有一處角落去安放我的年少輕狂,讓我隨意生長。
在這樣的輕松的狀態下學習,勞逸結合,很快我的成績就沖進了年級前五十,前二十,甚至前五。我漸漸明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謂的“平行班”和“重點班”,都是學校、社會給我們貼上的標簽,別人給我們貼標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被這種標簽馴服,放棄了努力的可能,甘于平庸。任何人都不能定義我們,除了自己,只要敢,便有萬丈光芒,只要拼搏,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起落浮沉,用平靜赴征途
步入高三,班級似乎進入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個人都凝神聚力,嚴陣以待。課間的教室似深海般安靜。體育課減少,大課間減少,音樂課消失,不斷減少的課余時間如逐漸激烈的鼓點,聲聲催人,大戰一觸即發。
這一時期,涌現出非常多黑馬,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同學開始榜上有名。有人起就有人落,我開始擔心自己。這種焦躁的情緒影響了我,我開始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那只鼓被我放進了心里,起起落落。果然,我保持了一個多學期的第一名變成第三名。第一名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沒有過多的興奮情緒外放,我清楚這也許是為了顧及我的情緒,但圍繞在她身邊的稱贊聲還是刺傷了我脆弱的自尊心。我明白我們一直在暗暗較勁,她也曾經承認過,對我有一絲嫉妒,嫉妒我看似毫不費勁但一直保持第一。可現在,她占據了上風。
沒有享受過美好,便無從向往;沒有燈火闌珊下的陰角,便無從比較。因為擁有過,便更害怕失去。這種恐慌而扭曲的情緒捕獲了我,而我無法正確面對它。我的排名從第三漸漸滑到第五,再到第九。一邊是大批的同學越來越好,一邊是自己越跌越深。在這種對比下,周圍同學的惋惜、父母的責備、老師的鼓勵,對于我而言都是一把刀,反復磋磨我的心。我陷入一種抑郁的情緒中。
為了走出這種情緒,我開始將關注點從周圍轉移到自己身上,從分數轉移到一個個細碎的知識點上。我不去跟別人比較,不去看成績排名,只關注自己每天是否有新收獲。我每天給自己設置一個個小小的目標,完成了就在后面畫一個笑臉,累積了一個星期的笑臉,便獎勵自己一個小禮物。這種獲得感讓我重拾了自信,漸漸地,我從那種沮喪失落的情緒中走出來了。而成績的提升,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高考的那一天,我像過去的無數個日子一樣,平靜地做好每一道題,因為我明白,這一場戰爭,是自己給青春的答卷,無關他人,也不染風月。當最后一個句點落下,我清楚,這段篇章也隨之終止,不問歸處,但求無悔。
我最終考進西南大學,在這里度過青春的另一個四年。當我跟同學聊起我曾經是個差點考不上高中的學生時,她們都很訝異。這不是一個奇跡,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因為我們都不想要充滿遺憾的人生,不問來路,但求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