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成
青春年少,風華正茂。莘莘學子誰不希望自己心想事成?然而,事成的前提不是靠心想,而是謀事。謀事者要胸懷大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精心謀劃,辛勤耕耘,并且要因時制宜,靈活變通,這樣,才會有美夢成真的機會。
古語有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看似怨天尤人、悲觀消極,細細品味,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但凡謀事、做事都應盡心盡力,然而,事成與否,最終結果則要看“天意”。所謂“天意”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并非“上天的旨意”,而是指那些依靠謀事者個人的力量及其可支配的資源所無法左右、不能改變卻與“成事”與否密切相關的各種外在因素,比如無法預料的時局變化、突然暴發的自然災害等。
天上不會掉餡餅,同理,“成事”怎么可能是“上天”的恩賜呢?人是事的謀劃者、操縱者、執行者,是主體,事則是客體。人們如果不去精心謀事,盡心盡力地做事,就沒有資格奢談什么“事”之成敗。事在人為,只爭朝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岳陽樓上有一對聯:“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吞得盡胸中云夢,方可對仙人吟詩。”謀事者不能鼠目寸光,閉門造車,而要胸中有大局,目光放長遠,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相關信息,精心分析,科學預測,窺探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天機”,從而把握先機,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機遇,順天行事,腳踏實地,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隨時隨地都會發生變化,因此,謀事者必須深諳“反饋機制”,要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一旦“天時、地利、人和”發生顯著變化,原先謀劃的事也要作相應調整——這不叫“變卦”,而叫“變通”。如果思想僵化,鉆牛角尖,一條道跑到黑,那么,此路不通,在所難免。
倉央嘉措在一首詩中寫道:“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詩圣杜甫曾經感嘆:“天意高難問”。人世間充滿著各種不可測因素。與此同時,個人的力量及其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財力之類的資源畢竟有限,對于由于種種無法預料、不可改變的客觀原因所造成的不完美或不成功,謀事者應以豁達的心態,順其自然,正如莊子所說的那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身處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我們更應領悟古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奧義,精心、靜心、盡心地投身于學業、事業,但問耕耘,不問收獲。盡人事,聽天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無論成敗,無怨無悔。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閔行外國語中學學生)
(責任編輯 蔡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