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巫溪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受巴巫文化、鹽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影響,產生了許多獨具三峽地域特色的民間故事。該文通過田野調查,收集整理大量的巫溪民間故事,總結得出:巫溪民間故事的主要特征表現在內容的地域性、文本的悠久性、情節的神化性、傳承的流變性四個方面,以期為三峽庫區民間故事傳承與保護提供依據。
關鍵詞:巫溪民間故事;特征;人文
巫溪縣地處大巴山東段南麓的渝、陜、鄂三省市交界處,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受巴巫文化、鹽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影響,巫溪產生了許多獨具三峽地域特色的民間故事。在階級對立的封建社會中,處于社會底層的巫溪勞動人民,深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有著強烈的愛恨情感。他們創作了一個個傳說故事,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許多優秀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一幅幅真實而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體現了巫溪的民俗特征,以及忠、義、孝、悌等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巫溪民間故事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既具有貼近百姓生活的世俗性特點,又具有非世俗性的神化性特征。
一、故事內容的地域性
民間故事作為民間文學中的重要文體之一,它直接來源于當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是他們生產生活的反映[1]。但不同的地域又有著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民俗文化,這種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態培育了民眾不同的氣質和心理狀態,熏陶出不同的性格和審美。因此,“每一個民族的故事都有著自己的內容和風格,有著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2]。巫溪民間故事具有厚重的三峽文化特色,就題材內容來看,絕大多數都是集中反映巫溪人民的日常生活,整體上來說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從具體的作品來看,這種故事題材的地域性特征又主要表現在故事內容中的三峽文化色彩。如《荊竹峽懸棺》的故事講述了荊竹峽懸巖上的24副懸棺的來歷,極具三峽特色。巫咸國創造了把死者遺體放入木棺中置于懸崖上使之風化的葬法,他們利用人工楔如木樁或與天然巖縫懸置棺材、利用天然巖洞或人工鑿巖為穴插入棺材使之半懸于外等幾種類型。據稱。實行懸棺葬是巫咸人“孝道”的表現,同時也是為了追求吉利。
二、故事文本的悠久性
巫溪民間故事內容豐富,包含了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天地日月,小到一草一木;上到玉皇大帝,下到黎民百姓。關于人類歷史的起源、演化過程、巫咸國的來歷的故事也比較豐富。千百年來,巫咸古國的后裔巫溪人流傳著“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農辨藥蒼百草,軒轅皇帝制衣巾……”的歌謠,《伏羲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靈巫洞》等民間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充分說明巫溪民間故事具有悠久的歷史。這些故事清晰地記錄了巫溪縣五千多年的傳統歷史文化,立體地展現了巫溪歷代子孫的智慧與力量。《靈巫洞》講述了堯帝感念以巫咸為首的十巫對其部落做出的貢獻,將巫咸尊為巫神,封為良相,并將巫咸所住的地方封為巫咸國的故事。
三、故事情節的神化性
巫溪民間故事在情節布局上帶有傳奇性和浪漫主義色彩,具有神化性。這些故事往往以豐富而奇特的想象為特色,既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卻又不是現實生活的直接摹寫,而是以超現實的幻想構成離奇的故事情節,達到神界、人界、鬼界相互交織溝通的超現實情境。同時,敘述對象往往也表現出異化形象,充滿著神化色彩。如《云臺仙子》描述的是大寧河的廟峽深谷中一座酷似腳踏祥云仙女的奇峰的來歷。家住云臺山下人石壩的寧河妹為了保護當地居民免受洪水災害,打敗孽龍,而她也被沖天狂濤沖到了云臺山的高臺上。最終寧河妹的靈魂升天成為寧河仙子,其肉身化作沖天石柱屹立于大寧河岸,保佑著大寧河風調雨順,護佑著大寧河上往來的舟船安全航行。值得注意的是,巫溪民間故事有許多對野人和神農來歷和事跡的一些神化性描寫。在《上天梯》《神農嘗百草》等故事中幻化出了一個偉大的神農形象。神農為了解決當地百姓貧疾交加、缺糧少藥的悲慘現象,不惜將自己的性命至于險境,歷經艱辛,嘗遍百草。這些故事將神農的形象高度神化,經歷代人民先后發現的五谷雜糧和各種草藥的事跡歸結到神農一人身上,體現了巫溪先民對于英雄主義的一種向往和崇敬。
四、故事傳承的流變性
隨著社會的演變發展,如果民間故事在傳承的過程中一層不變,缺少流變性,即使僥幸保存下來,也一定是缺少血肉、缺少表現力的蒼白之物,難以被廣大民眾接受和喜愛。因此巫溪民間故事自產生之日起,在遵循原創的基礎上,就一直處在動態的變化與適應中。可以說動態的傳承是巫溪民間故事強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巫溪民間故事最活躍、最富群眾基礎的因素之一。巫溪民間故事通過動態的傳承,流傳下來的是深受當地民眾喜愛,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如《人石壩的傳說》是對人類產生和繁衍的描繪;《剪刀架》等則是人們久居該地,利用歷史事件并加以美好愿望,把山水、峽洞等地方人格化,用優美故事詮釋自然現象;《小木匠娶媳婦》描述的則是在等級制度嚴苛的封建社會,他們沒有門第觀念,沖破封建禮教,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愛情故事;《紅軍夜宿徐家街》則是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在巫溪的故事,反映了巫溪人民對共產黨的愛戴,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從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到如今社會日益進步,巫溪人民的認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這些變化在巫溪民間故事中得到充分的印證。
結語
巫溪民間故事以其獨特的地域性,悠久的歷史文本,神話的故事情節,流動的傳承演變獨具地方特色,反映了巫溪人民的傳統社會生活,寄寓著巫溪民眾的喜怒哀樂、愛憎褒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一部研究巫溪的鮮活文史資料,是三峽地區民間知識寶庫的精華。對巫溪民間故事的特征分析,有利于從不同角度解讀和詮釋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有利于當地對其的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劉妤.群眾文化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以重慶市九龍坡區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6):1-5.
[2] 蔚家麟,馬載明. 民間文學理論參考資料[M]. 昆明: 云南民族學院, 1980: 231.
作者簡介:
劉素英(1989年-),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