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夏,東北解放區南部主要工業中心和棉花產區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對外貿易通道被切斷,大量農產品積壓,工農業產品“剪刀差”拉大,一時間陷入“脹死凍死”的困境:大豆在有些地區,每市斤2角錢到5角錢,比木材還賤,許多人用作燒柴;工業品極為缺少,每一尺普通布50元到100元左右,差不多是100斤到200斤大豆換一尺布。為了打破經濟困境,當時東北解放區積極開展與蘇聯的貿易,以農產品換工業品。但是要完成農產品貿易任務,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此,當時的東北行政委員會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村生產運動的指示》,提出了提倡農村副業、組織生產互助、倡導“勞動光榮”的觀念等8項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開展了一場以農業為主的大生產運動。
由于1947年東北解放區是第一次搞生產運動,領導上缺乏組織東北生產的經驗,群眾在思想上還有顧慮,主要是“敢不敢發財”的問題。為此,東北行政委員會又連續下發多項指示,其中,5月6日頒布了《生產節約獎勵暫行辦法》,對農工業生產有貢獻者給予榮譽和物質獎勵,并指示各地“小獎勞模,大獎英雄”。春耕結束后,各地紛紛舉行表彰大會,獎勵春耕模范。
經過廣泛發動,“致富光榮”成了解決困擾人們勞動積極性的一把“金鑰匙”。東北解放區大生產運動在全境展開,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使東北解放區擺脫了經濟困難,也有力地支援了東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有關數據顯示,1946年至1949年,東北人民共交公糧686萬余噸,向國營貿易部門出售糧食179.2萬噸、棉花7488噸。1949年,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東北又負擔了入關作戰的第四野戰軍軍費,折合糧食170萬噸,并向關內提供了302萬噸物資,其中上交中央80萬噸糧食、150萬立方米木材、20萬噸鋼鐵。
(摘自《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