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字號餐飲品牌“狗不理”發布消息稱,因實際經營狀況困難、形勢發展需要,宣布從新三板退市。
狗不理集團2012年沖刺IPO失敗后,旗下主營速凍產品的狗不理食品取道新三板,于2015年11月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到目前尚不足5年。
狗不理為什么沒有搭上行業發展的快車?
天津“狗不理”包子至今已有162年的歷史。2011年11月,“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項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初只有2種口味,到目前為止,已開發出6種口味。
產品開發乏力,價格卻“一騎絕塵”。
很多網友在社交網站曬出經歷:一個便宜的“狗不理”包子動輒五六元,貴的可達二三十元。靠走平民路線出名的老字號走上了“貴族路線”。本應貼近大眾“口腹之欲”的產品,日益遠離大眾餐桌。普通居民望而卻步,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敗興而歸。價格太高,服務太差,句句戳中“狗不理”包子的命門。差評導致客流銳減,門店接連關閉。
其實,為了轉型,“狗不理”做了多方面努力:上市速凍產品,迅速開分店,試水線上經營,還跨界多元化經營。除了進軍咖啡和益生菌市場,甚至將眼光轉向健康業和美容業,賣起了眼罩、面膜等護膚品,但效果均不理想。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高麗華認為,老字號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有故事、有品牌。但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其本質是商業,要做好產品和服務。老字號是經濟現象,更是文化現象,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珍貴的誠信體驗,永遠不能丟。
業內人士指出,老字號企業要經營好老品牌,但不能做“老企業”。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研究消費者口味和心理變化,不斷創新產品。要主動運用現代經營模式,適應消費方式的轉變,開拓新用戶、擴大新市場,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放大老字號溢出效應。應創新地把主業做精、做深、做細,做出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和品牌。
(摘自《工人日報》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