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報考大學時,母校北師大附中各科老師都認為,他報考數學系、中文系、美術系、音樂系,都會大有出息;母親則希望他子承父業學教育。錢學森受孫中山《建國方略》關于發展鐵路交通設想的影響,毅然選定學鐵道工程,為國家造鐵路。他報考了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鐵道機械工程專業。
錢學森以入學考試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交通大學,憧憬著做詹天佑式的工程師,學業出色。適逢一二八事變,上海日本駐軍動用空軍狂轟濫炸,中國守軍沒有戰場制空權,傷亡巨大。錢學森與同學們議論,看來學鐵道工程對國家用處不大,你把鐵路剛剛修好,日本飛機一炸,就不能用了。所以他決定改學航空工程,當一名航空工程師。
于是大學畢業后,他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攻讀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學習過程中,他發現當時航空工程師工作以經驗為多,意識到掌握航空理論可以事半功倍。在獲得碩士學位以后,他又決定轉向攻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5年8月,錢學森歷經劫波回國以后,以國家需要為志向。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我國航天事業,成為我國導彈航天事業起步和發展的引領者。1956年10月,錢學森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導彈研究院)院長,開始培養新中國第一批火箭導彈人才,1960年2月19日他具體領導的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后來又使用國產燃料成功發射了探空火箭,為日后衛星研制和發射奠定了基礎。之后,錢學森又主持“兩彈一星”的技術攻關和試驗工作,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枚核導彈成功發射。
(晏蘇摘編自《光明日報》,2019年6月20日,錢永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