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芳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5月4日說,國際社會在歐盟主辦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認捐大會上承諾提供74億歐元資金,用于推動新冠疫苗研發、生產以及公平分配等。
譚德塞說,各國在大會上不僅承諾提供財政支持,而且承諾確保所有人都能在新冠疫情中獲得挽救生命的工具;不僅承諾加快產品研發,同時也承諾實現人人得享。他表示,成功與否的標準不僅在于能夠以多快的速度開發安全有效的工具,還取決于如何公平地分配。譚德塞還宣布,世衛組織將啟動最新的新冠疫情“戰略準備和應對計劃”,并更新世衛組織所需的資源。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出席國際認捐大會視頻會議并致辭。張明指出,中國是國際社會負責任成員,盡管自身防疫任務依然艱巨,仍盡力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政府設立了抗疫合作專項資金,已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急需的抗疫物資援助,地方政府、慈善機構、人民團體、工商界也積極參與其中。中國為應對疫情加大科研攻關投入,毫無保留地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經驗和診療方案,開設向所有國家開放的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同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召開120余場視頻交流會議,向17個國家派出19支醫療專家組。中方還積極支持各國在華開展物資商業采購。中方將視需要進一步擴大抗疫合作專項資金規模,支持聯合國全球人道應對計劃,積極參與世衛組織等聯合發起的“全球合作加速開發、生產、公平獲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議,加強同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開展科研合作,共同筑起抗疫的“銅墻鐵壁”。
為支持和響應世衛組織倡議,推動新冠肺炎診斷治療和疫苗研發生產,歐盟與有關國家共同發起此次認捐大會。當日,共有42個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高級代表以及聯合國秘書長、世衛組織總干事等出席會議。

4月28日,由湖南師范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與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國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后疫情時代東北亞區域合作與交流”線上視頻研討會召開。國內的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院、延邊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韓國的成均館大學、東國大學、崇實大學、延世大學、中央大學、韓國北韓大學等中韓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歐陽
與成均館大學副校長劉泓埈分別致開幕辭。湖南師范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和成均館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主持會議,與會學者分別就“疫情后的國際秩序與東北亞合作路徑”和“疫情后的中韓關系與半島局勢”兩個議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和研討。



韓國國務總理丁世均5月3日宣布,鑒于韓國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韓國從5月6日開始轉入正常生活和防疫工作并行的“生活防疫階段”。
丁世均說,進入這個階段后,之前因疫情暫停使用的各類設施分階段重新啟用,原則上允許在遵守防疫規定的條件下舉行聚集性活動。針對學校開學問題,丁世均表示,將分階段推進學生返校上課,具體返校時間和授課方式將由教育部長官統一發布。丁世均還說,如果疫情防控繼續維持目前的穩定狀況,希望保健福祉部和疾病管理本部能考慮調整傳染病危機預警級別。自2月23日起,韓國新冠傳染病危機預警級別一直維持在最高的“嚴重”級別。
韓國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當天發布了最終版本的個人生活防疫細則,其中包括五項基本守則和四項輔助守則。基本守則包括勤洗手、每天兩次通風換氣并周期性消毒、人與人之間保持兩臂距離等,輔助守則包括戴口罩、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