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李萍 葛曉平
(光明牧業有限公司)
奶牛蹄趾皮炎,也稱多毛性蹄疣,是指奶牛牛蹄跟部后側,蹄球中間皮膚表面出現紅腫、亮紅樣或黑色圓形糜爛及炎癥,邊緣呈白色,并伴隨有長毛發狀,或在周圍區域附著較厚的多毛性疣,也可見于奶牛蹄趾的其他部位。蹄趾皮炎是奶牛的一種急性或者亞急性壞死傳染病,主要由細菌混合性感染引起;常發生于飼養環境不佳的牧場,成母牛的發病率高達10.00%~20.00%,直接影響成母牛的使用年限及牧場效益。該病每年7—9月高發,我國南方地區發病率高于北方地區。
奶牛蹄趾皮炎大多由螺旋菌或厭氧的壞死桿菌感染造成的,但是在牛蹄部感染組織的涂片中,也多見膿性棒狀桿菌和其他結節狀擬桿菌、化膿性細菌等病原微生物。
在牧場中,奶牛蹄球損傷、蹄間潰瘍、皮炎、角質延長等會造成化膿性棒狀桿菌及其他化膿菌的二重感染,引發蹄趾皮炎。特別是在夏季炎熱、潮濕的環境中,牧場牛舍、運動場積有糞尿,場地泥濘,奶牛的蹄冠周圍或在牛蹄間有泥漿或牛糞附著,造成缺氧狀態,這也是奶牛蹄趾皮炎病的一大主因。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指出,若在皮膚具有較好的完整性或沒有傷口的情況下,即使存在螺旋菌,也不容易引發蹄趾皮炎。實踐也證明,奶牛蹄趾較長時間浸泡或持續暴露在潮濕、衛生不佳的環境,致使奶牛蹄部皮膚被泡軟,造成皮膚的屏障功能下降,使得環境中微生物容易入侵皮膚,從而引發蹄趾皮炎。
在以往技術服務中,有許多牧場因為飼養管理不當,奶牛長期營養不良,造成奶牛機體抵抗力下降,特別是一些牧場修蹄不及時,牛糞及牛尿存在清理不及時,造成奶牛蹄趾皮炎發病率愈發增多。部分牧場由于疏于管理或工作人員不注意,牛舍、運動場、擠奶通道上有個別尖硬異物,造成牛蹄損傷,進而引起壞死桿菌、化膿性棒狀桿菌等細菌的感染,引發蹄趾皮炎。
在日糧配方中,正常鈣、磷比例為1.25~1.35∶1。但部分牧場日糧礦物質缺乏,鈣、磷比極不平衡,奶牛牛蹄角質疏松,這也是導致蹄趾皮炎的一大主因。
奶牛蹄趾皮炎的病原微生物多來源于牛舍及運動場,患病奶牛為主要傳染源,牛舍內糞、尿若未及時清理,奶牛蹄部沾染污垢,飼料營養不平衡等都可能成為奶牛蹄趾皮炎的臨床發病原因。
患有蹄趾皮炎的奶牛,病初表現為一肢或多肢跛行,喜臥;強行站立時,頻頻提舉病肢,患蹄刨地;患蹄系部和球節屈曲,免負體重,檢查時患病牛后蹄蹄尖輕輕著地,病變部位呈現明顯的急性蜂窩織炎,病牛蹄間和蹄冠上皮膚呈充血、紅腫狀,嚴重時可能出現壞死或牛蹄趾間皮膚潰爛,分泌惡臭狀物,甚至出現蹄間有不良肉芽組織增生。病牛蹄底的角質部為黑色,若進行叩擊則明顯有痛感,在進行修蹄時,會有污灰色或污黑色樣惡臭味膿汁滲出、流出。該病嚴重時會導致膿性屈趾腱鞘炎、化膿性關節炎等,角質或有溶解,蹄底肉芽突出,牛蹄真皮增生過度,感染發炎時球節會化膿腫脹,伴疼痛。同時,病牛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產奶量急劇下降,起臥困難,機體逐漸消瘦。 圖1~3分別顯示病肢關節受到感染、腫脹,病牛站立姿勢和右后肢不能負重的情況。
經過對牧場該類病牛進行觀察與檢查,發現多有1 肢或多肢跛行,數次抬起患病肢蹄,不喜站立、運動,喜頻臥。隨后再檢查蹄部,多見牛蹄變形,趾間皮膚發紅、腫脹,蹄冠呈紅色、暗紫色。隨著病情惡化,組織化膿,形成呈微黃色、灰白色,周圍有炎性化膿區。修蹄時常伴有灰色或者黑色惡臭的膿性分泌物流出,蹄間和蹄冠皮膚充血、水腫,蹄底流出惡臭膿液是主要特征,但應與蹄底潰瘍和蹄底異物急性創傷性跛行相區別(表1)。圖4為蹄踵潰瘍的嚴重情況。
針對患蹄趾皮炎的奶牛,需根據病程和損傷部位及全身的反應,進行蹄部的及時處理,同時建議進行全身治療。
首先工作人員將病牛趕入修蹄架,用水多次清洗;其次,對牛只的病蹄進行修整,除去蹄上的腐敗組織與膿液;最后,用5.00%雙氧水清創,對突出于皮膚表面的疣狀增生物用修蹄刀切除,使用高錳酸鉀涂抹止血后,用土霉素溶液藥棉加純魚石脂軟膏敷于病灶處,用外用繃帶進行包扎,每隔3~5 天護理1 次,務必保持護理后蹄部的清潔和干燥。
若奶牛蹄底出現潰瘍性漏洞,建議牧場獸醫首先用5.00%的雙氧水對患處進行沖洗,再將“古氏修蹄膏”涂于患處,蹄底襯以藥棉,用自粘繃帶包扎,每隔3~5 天護理1 次,直至痊愈。
若病牛表現全身癥狀,應及時用鹽酸頭孢噻呋注射液25 mL、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20 mL,1 次性肌內注射,1 天1 次,連用3~5 天,其中,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只能連用3 天。

表1 皮炎和蹄底損傷/潰瘍的臨床鑒別

圖1 病肢關節受到感染、腫脹

圖2 病牛站立姿勢

圖4 蹄踵潰瘍的嚴重情況

圖3 病牛右后肢不能負重
因奶牛蹄趾皮炎具有傳染性,故有條件的牧場可把病牛調入特定區域,進行集中飼養,既阻斷牛與牛之間的傳染途徑,也便于保健人員進行觀察和治療。
按照不同的月齡和產奶量,對奶牛進行合理分群。營養師按照《奶牛營養需要和飼養標準》對各階段的奶牛日糧精準調配。在采食道上放置營養舔磚,滿足個體牛只對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需求差異。
牛舍、運動場要保持清潔、干燥,定期清除糞污,沖刷牛舍及牛床。牧場定期進行消毒,殺滅或減少單位面積內病原微生物數量,破壞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環境,降低奶牛感染幾率;加強運動場的管理,及時發現并剔除一切可能造成奶牛蹄部損傷的尖銳性異物,如鐵絲、石子、磚塊等。
在牧場日常的飼養管理中,注重觀察并定期蹄修。建議每年對12 月齡以上牛只修蹄2 次,平時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牛蹄出現問題第一時間進行修整,病牛及時予以治療,盡量減少蹄趾皮炎的發病幾率。
堅持定期、有效的蹄浴。在奶牛圈舍、擠奶廳等奶牛出入的地方設立蹄浴池,用2.00%復方稀戊二醛溶液或蹄浴粉進行浴蹄,每周2 次,藥物交替使用,可有效預防傳染性蹄病。在氣溫較高的季節,尤其是炎熱季節,可增加蹄浴頻次,并應盡可能地保持牛舍干燥,加強通風。
在蹄浴池規格方面,建議寬度跟牛通道同寬,深15 cm,至少能盛10 cm深的液體,最小長度不得少于220 cm。
牧場需加強奶牛日常的飼養管理,增強奶牛體質,預防和消除蹄病的誘發原因。做好奶牛子宮內膜炎、胎衣不下、乳房炎、瘤胃酸中毒、霉變飼料中毒等疾病的防治工作。對病牛隔離飼養,堅持定期嚴格消毒牛舍,并積極治療乳房炎、產后癱瘓等疾病,消除各種發病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