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雨民
(河南省康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奶牛蹄病通常會導致奶牛跛行的發生,進而影響奶牛健康、生產性能,給牧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奶牛發生蹄病主要為營養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營養配方和奶牛蹄病的發病率關系緊密,要降低蹄病發病率,首先應降低奶牛瘤胃酸中毒發生的風險。
奶牛瘤胃pH值會隨著瘤胃中丙酸、丁酸及乙酸的濃度高低發生改變,也會隨著奶牛采食量的變化而上下波動。奶牛瘤胃pH值保持在6.8時,可提高生鮮乳中的脂肪含量;若pH值降低,生鮮乳中的脂肪含量也會相應減少;當奶牛瘤胃pH值達到5.8時,生鮮乳中的脂肪含量會大量減少;當pH值在5.5左右時,對牛蹄是否有傷害還未被研究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當pH值在5.5以下時,牛蹄軟組織已出現損傷。損傷是如何形成的?瘤胃中大量碳水化合物,可造成鏈球菌和乳酸桿菌的含量增加,這會引起瘤胃酸中毒,造成革蘭氏陰性菌死亡,釋放內毒素。奶牛蹄部是身體的最遠端,內毒素沉積是導致蹄部炎癥和真皮損傷的最主要的誘因之一,所以從預防奶牛蹄病的角度,奶牛瘤胃pH值不應低于5.5。因此建議精料中添加1.5%~2.0%小蘇打,另加0.6%~0.8%氧化鎂,預防瘤胃酸中毒,就可提高0.5%~0.6%的乳脂率,采食量增加8.0%~11.0%,蛋白含量提高2.3%,蹄病發病率同比下降2.6%左右。
全混合日糧(TMR)配方的飼喂可以保證有效纖維的充足,減少精料的堆積,預防奶牛瘤胃pH值過低。但需要注意的事,即使TMR配方完美,但如果奶牛在擠完奶回到牛舍后是空料槽,會導致奶牛無法采食。而后發料會造成奶牛采食量比之前多,糖和淀粉的攝入量也會增加,同樣也會造成其瘤胃pH值的下降。
最佳的飼喂方法為:奶牛擠完奶回到牛舍后,采食的每一口飼料都是新鮮的;最好的飼喂時間是每天04:00—10:00;定時定點飼喂,尤其是早晨,奶牛采食較多。管理好奶牛每天的第一頓日糧,料槽保持24 h有料,可將奶牛的瘤胃pH值穩定在合理的范圍內。
此外,奶牛采食的區域也非常重要,即使營養師的配方合理,管理上的差別也會帶來奶牛pH值過低的情況,應引起重視。
環境因素包括衛生和舒適度。導致蹄病發生的微生物通常存活在環境中和奶牛瘤胃中。奶牛的皮膚干燥且完整,可以有效地預防環境中的致病微生物,但如果皮膚有挫傷或者長期潮濕,則容易發生感染。除腐蹄病之外,奶牛自身的免疫力系統與感染的風險沒有直接關系。
較差的牛舍衛生環境會導致牛體健康欠佳,增加奶牛發生蹄病的風險(圖1)。牛舍衛生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糞污清理,其頻率和程度,會影響奶牛蹄病的發生率。
2.2.1 躺臥時間
奶牛舒適度和蹄病的發生率有關。一般來說,奶牛在躺臥的情況下,其患蹄病的風險是零,而在地面站立的時間越長,其患蹄病的風險也就越大,從而發生跛行的幾率越高。限制奶牛躺臥時間的主要因素是牛床的設計和墊料更換的及時性,其舒適度直接影響奶牛是否能夠正常躺臥和站立(圖2)
2.2.2 牛舍與奶廳的距離
牛舍與奶廳的距離也很關鍵。奶牛行走的距離越遠,牛蹄與地面摩擦的時間越長,奶?;紕搨蕴悴〉娘L險越高。
2.2.3 熱應激
熱應激也是大多數牧場在夏季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在夏季,奶牛常站立在水槽旁邊或在風扇下面進行噴淋(圖3),也會增加其患蹄病的風險。
2.2.4 飼養方式
放養牛只的牛蹄磨損凹陷呈碗狀,外部蹄甲干燥且脆,宜發生開裂,呈死皮狀,進而在地面磨損的過程中發生脫離,但通常能夠保持正常和完整的蹄形;圈養的牛只蹄部磨損程度相對平均,一般在5 cm左右,相對于放養的奶牛磨損會較小一點,但在牛舍圈養的牛蹄較扁平,蹄甲含水量高、較潮濕,蹄底細胞會牢牢黏固在一起,牛蹄比放養的厚并且平,造成過度生長,增加變形蹄發病的風險。
目前多數牧場都采用蹄浴的方法降低蹄病發病率,但蹄浴只能預防感染性的蹄病,對創傷性的蹄病,蹄浴效果不佳。
2.2.5 臥床墊料
如果牧場使用沙子作為臥床墊料,則奶牛臥床上沙子的摩擦力決定了牛蹄的磨損程度,若磨損速度大于其修復生長速度,會造成奶牛蹄部挫傷。因此,如果臥床使用沙子,可以在奶廳待擠區和地面通道安裝橡膠墊,以減少奶牛蹄部的磨損,有條件的牧場,通道和飼喂道也可安裝橡膠墊,絕大部分奶牛都會有選擇性的行走在橡膠墊上。(圖4)。
1999年,烏拉圭開始向巴西出口牛奶,乳制品價格翻了1 倍,烏拉圭開始大量購買牛只,之前1 個奶廳單次擠奶150 頭,之后增加到500 多頭,使得奶牛在擠奶廳的等候時間長達4~5 h,增加了蹄病的發病率,產奶量下降,導致許多牧場出現虧損。因此,牛群的密度不能過大。

圖1 牛舍環境衛生較差

圖2 臥床衛生和舒適度較差

圖3 夏季臥床率降低

圖4 行走在橡膠墊的奶牛
頸夾和分群的管理同樣非常的重要,使用頸夾鎖牛的時間通常不要超過1 h。
奶牛分群方式和蹄病發病率也有很大關聯,要充分考慮奶牛的競爭性、和群性。另外,新產奶牛在分舍時也要制定分群方案。
奶牛修蹄是非常重要的牛蹄保養工作。修蹄的作用是將變形蹄恢復到正常形態,但若修蹄技術不佳,反而會增加蹄病的發生率。
每個牧場都有蹄病牛,找出蹄病牛并進行修蹄是關鍵。目前該項工作都是人工完成,雖然有的牧場為奶牛配有計步器,可以判斷奶牛行走是否正常,但需要進行人工篩查(圖5),即在奶廳觀察牛蹄,直觀地了解牛蹄狀況,若發現奶?;加刑悴?,應及時上報。但如何科學評估奶牛蹄病,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因此,應加強員工培訓,提升牧場的專業水平。

圖5 牧場員工日常篩查蹄病
具體方法:牧場應配有專業的修蹄人員及助手,每周至少修蹄5 天。助手協助在產房觀察蹄病,每周至少有3 天在奶廳觀察擠完奶的奶牛蹄部情況;每周至少有1 天觀察全群奶牛的步態情況,評分3分以上的奶??膳袛嗷加胁煌潭鹊奶悴?。通過步態評分法篩選患病牛只,即使全群蹄病發病率沒有改變,也可提升蹄病治愈率和縮短發病時間。
在輔助工具方面,目前,市面上的奶牛蹄病測試儀較多,但很多都效果有限。最新的紅外線照片分析系統,已經有少數牧場在使用,但效果還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