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紅哲
(德國克萊伯格橡膠公司)
眾所周知,乳房炎、肢蹄損傷和繁殖障礙疾病是造成奶牛淘汰的三大主要因素。隨著牧場管理水平的升級,乳房炎可以通過改善衛生條件和優化擠奶流程等得到明顯的改善。管理較好的牧場,乳房炎的月發病率可以控制在2%以內;繁殖障礙導致的淘汰率可以通過管理控制在10%以內;但肢蹄損傷導致的淘汰率卻不易控制,給牧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奶牛肢蹄問題在養殖水平較高的歐洲同樣嚴重,德國奶牛的肢蹄損傷率是30%,英國為36%,有些甚至在50%左右。而國內大多數沒有運動場的散欄式牛舍,肢蹄損傷率甚至更高。本文通過國內外數據和牧場的實際情況,深入闡述奶牛肢蹄損傷的解決方案。
以圖1中的5級評分為例,瘸腿指數大于等于3的問題奶牛,與瘸腿指數1和2的健康牛相比,在一個泌乳周期平均減少710 kg產奶量,隱性損失相當大。此外,肢蹄損傷影響奶牛的行動意愿和采食量,會繼發其他疾病,如奶牛酮病。

表1 肢蹄問題造成的損失

圖1 奶牛肢蹄損傷評分參照圖
每頭因肢蹄問題接受治療的奶牛所產生的費用及損失見表1。
由于轉群、換料應激,奶牛在泌乳前期最易爆發肢蹄病。絕大多數的奶牛肢蹄損傷發生在泌乳期的前100天,其中前30 天更是占了51%,而此時正是產奶高峰的時間,對整個泌乳期的產奶量至關重要,如果不能及時處置,損失巨大。

圖2 蹄糞浴
如不及時清理牛舍,奶牛長時間在糞便里面站立或行走,在刮糞時易出現牛蹄浸泡在糞便中的“蹄糞浴”現象(圖2),會誘發蹄病。
酸中毒產生的組胺和內毒素通過血液到達血管豐富的蹄部真皮組織,造成炎癥;組織受損利于病原微生物侵入,繼發感染蹄疣等疾??;牛蹄的硬度和完整度與磷、銅、鋅、碘、錳及硒等微量元素和生物素等維生素是否充足合理的供給有關。

圖3 后蹄受傷的奶牛體態消瘦

圖4 歐洲流行的“漏縫地板與推糞機器人”組合

圖5 采用中繼糞溝避免“蹄泡糞”

圖6 鋪設好的橡膠糞道柔軟舒適
以奶牛產奶量為主導的育種方向,弱化了對其肢蹄健康的選擇。另外,良種奶牛引以為傲的三角體型以及碩大的乳房,導致了奶牛后軀過重,后蹄壓力過大(圖3),這是肢蹄損傷的內因。目前,84%的奶牛肢蹄損傷發生在后蹄。
奶牛后蹄比前蹄的損傷率高5 倍多,可以推出,引發此類奶牛肢蹄損傷的主要原因既不是營養也不是衛生,因為這兩種因素對于前蹄和后蹄的損傷程度大體一致,而前、后軀體重量不同造成的蹄部壓力不同,所對應的唯一外在因素就是地面硬度,這也是肢蹄損傷的主要外因。采取放牧模式或有運動場的牛場很少發生此類肢蹄損傷也佐證了這一點。
遺傳育種的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得到解決,但營養的問題容易解決,所以本文著重針對衛生和地面探討蹄肢損傷的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蹄糞浴”的問題,歐洲不少牧場采用了漏縫地板,尿液和大多數的糞便都直接漏掉,配套自動刮糞機器人把殘留的糞便推到縫隙里面,時刻保持糞道的干凈和干燥(圖4)。但漏縫地板造價和施工要求比較高,國內大部分牧場目前還難以做到。

圖7 橡膠糞道對橡膠質量要求甚高

圖8 4 種常見肢蹄病在3 種不同地面上的發病率
刮板式糞道同樣也是解決方案。按照德國的牧場建設要求,糞道每隔25 m要設有“中繼糞溝”(圖5)。這樣刮糞板前的積糞就不會堆積漫過牛蹄,減少了“蹄糞浴”現象。但糞溝要設置圍欄,以免奶牛發生危險。
地面的問題(太硬、太滑或太粗糙)可以通過鋪設橡膠墊解決(圖6和圖7)。奶牛每天擠奶時間約3 h,加上躺臥的12 h,余下的9 h無論是采食還是行走或站立,都是在糞道或采食道上進行。因此,在糞道上鋪設橡膠墊,是降低奶牛肢蹄損傷的關鍵。
根據對歐洲多個牧場的調查,在水泥地面上,蹄底潰瘍、蹄底淤血、白線病和蹄底開裂的發生率都高于水泥漏縫板,特別是蹄底潰瘍和蹄底開裂發病率高出1 倍多,可見干燥的糞道可以明顯增加牛蹄的硬度和減少真菌的繼發感染。而在橡膠糞道上的奶牛,除了蹄底潰瘍的發病率和漏縫板持平外,蹄底淤血、白線病和蹄底開裂3 種蹄病的發病率有效降低。橡膠糞道上的蹄病比水泥地面整體的發病率減少了約80%(圖8)。
按照目前國內牧場50%的蹄病發病率估算,整群的肢蹄健康牛若達到90%,泌乳牛產奶量理論上1年可提高284 kg,其中健康牛因為舒適度提高的產量還未計算在內。
橡膠糞道對降低奶牛肢蹄病的發生至關重要,除了減少每個產奶周期幾百千克的奶損失外,還可減少劈叉淘牛、提高發情表現、增加采食時間等,提高牧場收益。在牧場精細化管理的今天,擠奶機器人、牧場管理軟件等的使用已經向國際最高標準看齊,國內頂尖牧場產奶量已經達到了13 噸以上,因此解決奶牛肢蹄疾病,可使我國牧場管理水平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