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鋒
(靈臺縣皇甫謐中醫院,甘肅 靈臺 74440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為消化內科常見病,是指由于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胃排空異常等原因導致胃液或膽汁反流入食管所造成的食管黏膜損傷。RE以燒心、反酸、胸痛為典型癥狀表現,如患者病情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極易并發食管狹窄、潰瘍等疾病而增加治療難度,并對其軀體、心理健康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1]。目前,臨床多從減少反流、恢復胃腸動力、保護食管黏膜等方面入手治療RE,西醫常用藥物有抑酸劑、促胃動力藥等,雖能發揮一定療效,但無法徹底根治此病。近年來,有研究發現[2],中醫藥可多靶點作用于RE的病理環節而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觀察了旋覆代赭湯用于RE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靈臺縣皇甫謐中醫院2018年5月~2019年7月診治的96例RE患者,西醫診斷參照《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相關標準[3]。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肝胃郁熱型RE的診斷標準[4]:(1)主癥:反酸,胸骨后或劍突下灼痛,燒心,噯氣,胸脅脹滿;(2)次癥:胃脘嘈雜,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神疲乏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3)舌脈象:舌紅,苔黃厚,脈弦數。符合上述主癥3項,或符合主、次癥各2項,再結合舌脈象,即可確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劃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均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 27~69(48.03±6.45)歲;胃鏡分級:Ⅰ級 13例,Ⅱ級24例,Ⅲ級11例。治療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 28~69(48.56±6.73)歲;胃鏡分級:Ⅰ級 12例,Ⅱ級23例,Ⅲ級13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西醫有關RE的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為肝胃郁熱型;(2)近1個月內未應用具有抑酸及改變胃腸動力作用的藥物;(3)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胃潰瘍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2)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病變;(3)對試驗藥物有存在過敏反應;(4)未按醫囑用藥,或中途調整用藥方案。
對照組實施常規西醫治療,即服用奧美拉唑腸溶片(生產廠商: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0811),20mg/次,每日 2 次;服用多潘立酮片(生產批號:山西寶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20150831),10mg/次,每日 3 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旋覆代赭湯治療,基本方:旋覆花(包煎)12g,代赭石(包煎)15g,黨參 10g,茯苓 12g,半夏10g,白術 12g,大棗 10g,炙甘草 6g,柴胡 10g,白芍15g,枳殼10g,海螵蛸20g,瓦楞子15g。加水浸泡煎煮,取汁400mL,分早晚各1次服用。兩組均連續用藥2個月。
(1)參照《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相關標準對兩組用藥前、用藥2個月后中醫癥狀進行量化評分。中醫癥狀按照程度分為無、輕、中、重等4個級別,其中主癥按照上述級別分別計分為0分、2分、4分、6分,次癥則分別計分為0分、1分、2分、3分[5]。中醫癥狀總積分為主、次癥積分相加之和。(2)于用藥前、用藥2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mL,分離出血清后保存于-70℃冰箱內待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胃泌素、胃動素,試劑盒購自南京信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試劑盒購自上海哈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用藥2個月后,根據中醫癥狀積分變化對兩組療效進行判定。痊愈:中醫癥狀積分較用藥前減低95%及以上;顯著進步:中醫癥狀積分較用藥前減低70%及以上但不足95%;進步:中醫癥狀積分較用藥前減低30%及以上但不足70%;無效:中醫癥狀積分較用藥前減低在30%以下。將痊愈、顯著進步、進步計入總有效率。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為77.08%,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用藥前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用藥后兩組中醫癥狀總積分均降低 (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用藥前 用藥后 t P對照組 48 16.80±3.41 5.73±1.67 20.199 0.000治療組 48 16.29±3.07 2.91±0.95 28.846 0.000 t-0.770 10.169 - -P-0.443 0.000 - -
兩組用藥前血清胃泌素、胃動素及TNF-α、IL-6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用藥后兩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有改善(P<0.05),且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血清胃泌素、胃動素及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血清胃泌素、胃動素及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用藥前相比,aP<0.05。
胃泌素(ng/L) 胃動素(ng/L) TNF-α(μg/L) IL-6(μg/L)用藥前 用藥后 用藥前 用藥后 用藥前 用藥后 用藥前 用藥后對照組 48 114.63±23.16 149.20±26.72a213.86±31.70 283.21±36.59a45.15±9.34 31.09±7.47a 41.24±6.21 30.61±4.15a治療組 48 112.95±24.67 181.53±29.14a215.11±32.54 318.05±38.29a45.80±10.13 19.28±6.41a 40.73±5.86 23.64±3.37a t - 0.344 5.665 0.191 4.558 0.327 8.313 0.414 9.033 P - 0.732 0.0000 0.849 0.000 0.745 0.000 0.680 0.000組別 例數
RE為臨床高發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通常是由抗反流防御機制受到破壞及胃、十二指腸內容物損傷食管黏膜所致。針對該病西醫多通過使用以奧美拉唑為代表的抑酸劑來減少胃酸分泌,使用以多潘立酮為代表的胃動力藥來增加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但研究發現[6],此西醫療法治療RE的效果并不理想,治療停止后患者病情極易復發。因此,不少學者開始從中醫角度研究RE治療的方法。
本病在中醫中歸屬于“吐酸”、“嘈雜”等范疇,中醫認為[7],其病位在胃,且與肝關系緊密。主要由飲食失調、七情失調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司,郁而化熱,橫克胃腑,最終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出現胸骨后或劍突下灼痛、反酸、胸脅脹滿等諸癥。此屬于肝胃郁熱型RE的主要病機,治宜疏肝清熱、和胃降逆。旋覆代赭湯首載于《傷寒論》中,為胃虛痰阻氣逆證治療的經典方劑。方中旋覆花降氣行水;代赭石平肝降逆;半夏和胃止嘔、祛痰化飲;黨參、炙甘草、大棗益氣補中、補虛祛邪;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白芍、柴胡同用疏肝解郁;枳殼理氣寬中;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諸藥合用,既能降上逆之郁熱,又能宣暢氣機,并能和胃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8-9],旋覆花能增強胃蠕動,并具有抗炎、殺菌等作用;代赭石所含鐵、鎂、銅、錳等微量元素可抑制反流,保護胃黏膜;柴胡可有效抗炎,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茯苓可對消化道平滑肌起到松弛作用,進而使胃酸分泌減少,同時能防止肝損傷;白芍可通過作用于胃腸平滑肌,使其痙攣得到抑制而達到鎮痛的目的,并有助于調節免疫反應;枳殼可調理胃腸消化功能,并可加快胃排空。本研究觀察了在服用西藥基礎上應用旋覆代赭湯治療RE的效果,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與對照組的77.08%相比較高;治療組用藥后中醫癥狀總積分與對照組相比較低。表明采取此用藥方案的療效顯著,可促使RE患者病癥解除或有效減輕。
胃泌素是人體重要的一種胃腸激素,主要由G細胞分泌。其作用是增加食管下括約肌張力及胃腸道蠕動,刺激膽囊收縮,使胃食管反流受到抑制,從而緩解RE癥狀。胃動素則可直接對消化道平滑肌起作用,使胃腸肌纖維及食管下括約肌受到刺激而發生收縮,從而減少胃內容物反流[10]。在本研究中,治療組用藥后血清胃泌素、胃動素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均較高。提示旋覆代赭湯可能通過升高胃泌素、胃動素水平而改善胃-食管動力。近年來,有研究證實[11],TNF-α、IL-6等炎癥因子參與RE黏膜損傷過程。故通過下調血清TNF-α、IL-6水平有助于減輕RE黏膜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用藥后血清TNF-α、IL-6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均較低。提示旋覆代赭湯可能通過降低上述指標而減輕患者食管黏膜炎癥損傷。
綜上所述,旋覆代赭湯用于RE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可明顯緩解患者病癥,有效調控其胃泌素、胃動素水平及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