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存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學 陜西 神木 719399)
高中種群密度的影響指標在高中生物中屬于重點知識內容,其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理解種群的特征,更是重點關注學生嘗試用各種的方法來調查種群密度,靈活的應用生物調查的方法來進行生物科學研究。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對于相關辦法的掌握,種群密度理解的過程中應當是整體理解,而不是將單一因素的割裂開,教師可以通過方法教學、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多種形式來進行開展,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的同時更能夠讓學生構筑起完善的生物研究思維,實現學生生物知識向著人口問題、瀕危動物保護等方面進行遷移,實現學生跨學科能力的全面增長。
在理解影響種群密度的只一個指標的前提就是應當透徹的理解種群密度的概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就應當通過科學的情景創設和方法引導來引入種群密度這一概念,讓學生對于種群密度這一概念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的探究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真正的促進學生的理解。
例如,筆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筆者就會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拋出問題:“什么是物種?”通過學生對之前學習的知識點的理解總結出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具有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并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在這一基礎上筆者展示了一定區域內螞蟻尋找食物、狼捕獵羊群等圖片,引出種群這一概念,讓學生對于種群概念進行特點總結,在學生總結之后進行討論發現種群不是單純的個體累加,而是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任何個體和種群之間都具有聯系性。
在學生對于種群密度有所理解之后筆者就會通過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種群密度調查方法,讓學生能夠自我實踐,進行種群密度定義的再理解,拓展生物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例如,筆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會為學生創設出這么一個情景:“如果你想知道操場的草地上有多少顆小草,你會怎么做?”一些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可以用統計方法來進行密度的估計,筆者就會順勢引出科學調查的常用方法之一樣方法,并且給出相應的圖示進行展示。然后,筆者會繼續向學生拋出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現在要調查的是操場上的飛蛾數量那還能不能應用樣方法?”學生經過討論之后發現不能再次應用樣方法,因為飛蛾是可以進行活動的,而不像小草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筆者就再一次引入另一個方法標志重組法。通過這樣的方法教學能夠讓學生對區域內種群密度計算的方法科學掌握。
上文提到,對于種群密度的影響指標理解不應當是單一的,而是整體來看。種群密度的幾個指標主要分為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三組來,從三個維度進行知識的教學。

首先,針對出生率和死亡率,筆者會讓學生進行問題思考:“對于一個種群它的種群密度是否是恒定不變的,一個新出生的個體必然會伴隨著一個個體的死亡嗎?”學生們依據生活經驗也會得出結論,答案是否定的。然后筆者就會著重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出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種群產生新個體的比例,而死亡率則是單位時間內種群死亡個體的比率。然后筆者就會通過問題串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知識點的思考,比如,:“不同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一樣的嗎?而種群的出生率是由什么決定的?外界因素對于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沒有其他影響呢?”在學生互相討論之后就會發現出生率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息息相關,而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然后,在這一基礎上筆者會引入遷入日和遷出率,首先,筆者會運用多媒體向學生進行一個短視頻的播放:“2018年上海城市人口流動的統計數據。”然后,讓學生類比到總群這個概念上,對于種群而言其會有遷出個體和遷入個體嗎?學生在觀察和討論之后會發現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外,遷入率和遷出率也會影響到種群的密度,而遷入遷出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總群遷入或者遷出的個體所占據的比例,如果遷入率高那么種群密度就會有所增長,如果遷入率低種群密度則會降低。
最后,在解決以上兩個影響因素之后,筆者就會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這兩個因素放在一起對比著讓學生進行理解:“如果一個種群中中老年個體占據的比例多于幼年個體的比例,那么你覺得在若干年后這個種群的數量會上升還是下降?如果一個種群中雌性個體比例占據大于雄性個體的比例,則這個種群的密度會上升還是下降?”在學生分析的過程中,筆者會將課本上的圖表進行展示,通過圖表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理解了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都是可能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而筆者會再一次的將這一知識遷移到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一些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上,讓學生實現生物知識的遷移。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進步,在高中教育階段,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的把握和夯實,更是應當從學生未來成長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生物思維。就近年來高考生物的命題趨勢來看,出題者越來越關注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運用,學生是否對高中生物知識點理解透徹是學生能否在高考緊張氛圍下獲取理想分數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