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妍

【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共46例分為研究組和傳統組,研究組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傳統組采用常規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比較兩組的應用效果。結果 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手術用時、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傳統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巨大子宮肌瘤;開腹全子宮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4..02
子宮肌瘤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婦科良性腫瘤,常見于40歲以上女性群體。此病由子宮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極易形成巨大子宮肌瘤,不僅會引發子宮異常出血、疼痛等癥狀,還會對病人的生育能力造成影響[1]。手術是臨床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主要手段,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本文旨在探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均已婚已育,無生育要求。年齡39~53歲,平均(45.62±2.95)歲;平均肌瘤大小為(16.48±1.35)孕周。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傳統組,各23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傳統組患者運用傳統的開腹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由腹壁開腹直至子宮完全暴露,結扎供血主動脈之后,進行子宮全體切除。研究組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術中采取仰臥體位,氣管全麻后在患者肚臍上緣開3~5 cm的切口,由切口置入腹腔鏡,并開穿刺孔。第四操作孔位置選在患者下腹部中央恥骨聯合交界區,建立操作孔后,使用二氧化碳為患者建立氣腹,腹腔負壓控制在12~14 mmHg。使用雙極電凝依次切斷患者的闊韌帶、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以及輸卵管峽部。之后剪開患者膀胱和子宮之間的腹膜,分離后將膀胱鈍性推下,進入陰道手術階段。在患者的陰道粘膜注射腎上腺素之后,切開陰道粘膜,打開子宮直腸窩腹膜,由此取出被切除的子宮,取出病灶后結扎動脈和靜脈,進行最后的清理與縫合。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同時記錄發生切口感染、腹腔臟器損傷以及皮下囊腫的人數,計算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9.0工具進行數據統計,x2和t作為檢驗值,P<0.05說明兩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的治療效果情況
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手術用時、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傳統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均未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0%;傳統組有2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臟器損傷以及1例皮下囊腫,并發癥發生率為17.3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38,P=0.04)。
3 討 論
巨大子宮肌瘤是一種中年女性群體中發病率極高的良性腫瘤,發病后會導致患者出現排尿障礙、早產、流產等嚴重問題,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全子宮切除術是在治療該病時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術式,但傳統的開腹式全子宮切除術對患者身體造成的損傷較大,手術后患者恢復速度慢,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和推廣,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已經逐漸替代了開腹手術的位置,其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醫生和患者的青睞,逐漸成為了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首選[2]。本次研究結果也表明,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手術用時、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傳統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巨大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確切,且手術安全性較高,有助于患者身體的盡快恢復。
參考文獻
[1] 鄭 ? 霞,朱 ? 燁.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多發或巨大子宮肌瘤的療效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2018,6(1):140-142.
[2] 劉 ? 丹.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全切和傳統陰式子宮全切在非脫垂子宮切除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9,11(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