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娟 馬少燕 張芳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性高血壓心臟病診斷中超聲心動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100例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依據雙色球法分為A組和B組,病例均為50例,各行超聲心動檢查和心電圖檢查,評比兩組的診斷結果。結果 A組左室后壁增厚、主動脈硬化、左室舒張功能減退發生率較B組高,存在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心動圖對老年高血壓心臟病具有非常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高血壓性心臟病;超聲心動圖;老年患者
【中圖分類號】R5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4..01
高血壓性心臟病主要指的是全身小動脈腔狹窄引起血管阻力增加而形成的病癥,是高血壓為誘因導致的心臟并發癥,伴隨程度各異的心機、冠狀血管變化,發病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漏診率較高,隨著病情發展,患者會有呼吸困難、水腫癥狀出現,從而大大增加臨床治療難度,甚至會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老年性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受到高齡原因的影響,會出血更大幅度的血壓波動和明顯的動脈硬化,單純給予心電圖診斷難以清晰顯示出心臟結構。本文旨在超聲心動診斷在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中的診斷價值,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0例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依據雙色球法分為A組和B組,病例均為50例,A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2~83歲,平均(71.5±2.8)歲;心功能分級:26例I級,15例II級,9例III級;B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63~84歲,平均(72.6±2.9)歲;心功能分級:27例I級,16例II級,7例III級。一般資料相比上,組間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超聲心動檢查方法如下:協助患者選擇左側臥位或仰臥位,要求其保持正常呼吸即可,全方位掃查胸骨左側的場軸切面,直至心尖四腔圖切面,將左室后壁的厚度、心臟室間隔等寬度記錄好。B組心電圖檢查方法如下: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維持正常呼吸,將衣服解開,再將放置導聯的點和手腕、腳踝露出,逐一放置V1~V6導聯,呼吸平穩后檢查結果可取。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左室后壁肥厚、主動脈硬化、左室舒張功能減退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左室肥厚的評定標準為室間隔厚度或左室后壁厚度≥12mm。
1.4 ?統計學方法
在研究中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 22.0處理全部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比較方面則予以x2檢驗,當P<0.05時,可證明數據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A組主動脈硬化發生率44.0%(22/50)、左室后壁增厚發生率48.0%(24/50)、左室舒張功能減退發生率54.0%(27/50)均明顯高于B組24.0%(12/50)、24.0%(12/50)、32.0%(16/50)(x2=4.4563、6.2500、4.9368,P=0.0347、0.0124、0.0262)
3 討 論
老年性高血壓心臟病雖然具有非常高的危害程度,但因為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大多數患者發現病情時已處于中晚期階段,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心電圖作為臨床常用的診斷方法,其主要通過對圖譜進行觀察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臟情況,但因為觀察血流情況的整體效果并不理想,待心電圖上顯示出患者已經出現了心肌損傷、左心室肥大的情況,則表示病情已至晚期,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臨床治療的困難[2]。而超聲心動的應用則可有效改善這一缺點,其主要通過兩方面顯示出優勢:(1)超聲心動可在無任何創傷、無任何疼痛、無任何放射性的前提下完成探查,并可清晰顯示出左室收縮、舒張功能和血流狀態;(2)具有較高的對人體軟組織的分辨率,并可將心臟斷面和人體組織清晰顯示出來,是診斷檢測和評估高血壓心臟病的主要手段,能夠對多次進行探查,以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進展;(3)能夠對超聲心動成像進行觀察,為醫務人員計算左室舒張功能的各項臨床指標,清晰的反映出患者心臟病變[3-4]。
由本次實驗結果可以知道:兩組左室后壁增厚、主動脈硬化、左室舒張功能減退發生率展開比較,A組均比B組高,且差異上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這足以充分說明,超聲心動圖對老年高血壓心臟病具有非常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孫麗娜,宋影梅.超聲心動診斷老年性高血壓心臟病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6):177-178.
[2] 張俊英.超聲心動評定在老年性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08):841-842.
[3] 徐素文.老年性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行超聲心動評定的臨床可行性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7(24):81.
[4] 文巧艷.超聲心動圖對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6,3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