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萍
“我們武進的社區書記都很優秀。”剛到武進,區婦聯主席蔣麗便如數家珍般給我們介紹起來,“今天我們要去拜訪的,便是三位有著20年社區工作經驗的女書記,她們每個人的故事都能說上三天三夜……”
永定社區下轄兩個小區,有6750多戶,近1.5萬常住居民,是兩所重點學校的學區,僅御城小區就有1000多個孩子居住學習。打理好這么大的社區不容易,“有事民提、民議、民評、民決”“充分發揮女性的作用”是莊亞娟20年基層工作攢下的秘訣。
“萬能的群,孩子就要復學了,東門不開去學校很不方便,希望得到解決……”在莊亞娟的微信里有個群一直很活躍,無論大事小情,大家都愛來這里尋求解決辦法,而且幾乎是一呼即應,每呼必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條孩子復學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東門與學校僅一墻之隔,往常孩子們步行去學校安全又便捷,現在不僅需要繞路,而且穿過馬路、車流危險系數驟然上升,莊亞娟決定立即召開議事會,拿出解決方案。
既要保證疫情防控不松懈,又要最大程度暢通復學之路,莊亞娟腦海里迅速圈定了這次議事會的參會人員:接送孩子的媽媽們、社區婦聯、兩所學校負責人、物業公司代表、社區民警。在社區會議室里,大家坐到一起討論解決辦法。經過多方咨詢和協調,議事會最終決定配合學校晨檢、午檢時間,打開小區東門的步行側門和學校側門,方便孩子們上下學。

“剛到社區時,大家比較陌生,我們想的就是建立熟人社會,讓大家熟起來,這樣有問題他們首先會想到自主解決。”愛跳廣場舞的阿姨們和輔導孩子作業的年輕媽媽起了沖突,舞蹈協會的負責人主動上門溝通,承諾降低音量且調整活動時間;旅游協會里,大家以家庭為單位自發組織周邊游,漸漸地成了關系融洽、互相照顧的“驢友”;擅長烘焙的女能手做多了糕點,經左鄰右舍姐妹們一宣傳,竟開辟出了一條烘焙創業路……
“我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夠獨立、自信、自強,自己的事情自主解決。”莊亞娟細膩縝密,循循善誘,經過她聯絡、組織、引導,社區鄰里間關系更加和睦了。
“我跟永定的莊書記是一批招進來的,今天早上我們還通過電話,算起來我也在基層干了20年了。”初見新城域社區書記孫春玲,瘦削、干練、發間隱著幾縷銀白。
“和樂之家”婦女議事會便是從原有的議事會中歸納獨立出來的,專職專項解決婦女問題,剛好物業代表、片警代表都是女性,再吸納進婦聯執委、社區干事、婦女代表各一名,議事會的主要成員便齊了。“專業的事情要求更專業的人來完成,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社區里關系還不錯的兩家鬧出了矛盾,嬉鬧的孩子撞倒了出來遛彎的老人,老人受傷入院。兩家因為賠償醫療費的事相持不下,眼看著親密的兩家變得針鋒相對,得知情況的議事會成員便主動上門介入調解。

那時候孫春玲剛剛接受專業社工培訓回來,便把培訓所學運用到調解中來,她發現專業技能在工作中不僅能將事件導向良好的結果,而且事半功倍。“調解,并不是簡單地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有專業技巧的,要先講明雙方在事件中的利害關系以及責任和義務,保證雙方在自愿的情況下,在法律框架下,引導他們達成協議。”經過三次調解,雙方就賠償金額達成了一致,關系恢復如初。“將來我們的社區議事將會加強對婦女的培訓,提升她們的政治意識和專業素養,更加專業化、項目化。”孫春玲說。
一間房,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人,相比于20年前剛到社區工作時簡陋的條件,孫春玲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這場戰疫,孫春玲一下消瘦了很多。作為社區掌舵人,孫春玲心里時時刻刻都有一盤棋。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重點排摸湖北籍住戶,短信、微信溝通返城事宜,通知居家隔離;控門崗,分類管控,非重點疫區返城居民居家隔離14天;重點疫區返城人員實行“三包一”居家隔離或者重點隔離。就連出入證都三次升級,從初期的一次性出入證到一家一卡,再到復工后,出入證和復工證明雙證并用。戰疫的每個階段,她都有很明確的思路,并嚴格監督落實。相比于事無巨細的“服務員”,孫春玲更像是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指揮者”,她敏銳、果敢、胸有成竹。
一見到北街社區書記周太娣便忍不住想喊一聲“周大姐”,她像春日里的微風,拂得人心里暖暖的。一間小小的儲物室,常備著給困境家庭的物資;“紅珊瑚”八個一筑巢服務,以黨建帶婦建,婦建促黨建,把黨的根據地建到婦女姐妹心里。
常州“十佳母親”吳迎春丈夫突然病故,撫育三個孩子照顧老人的擔子一下子落到了她的肩上。周太娣得知后立即發動社區黨員、居民組長、婦女群眾主動關心幫忙,幫助吳迎春就近找到了一份工作,并與用工方協調上下班時間,方便她照顧孩子。婦聯及各方面的幫扶政策都盡可能向她傾斜,聯系促成結對共建,而這件事一做就是十年。“最美女性”魏華一直服侍臥床的公公,丈夫重傷入院,女兒上大學也成了問題。周太娣帶領社區婦聯主動上門聯系提供工作崗位,并時常走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同時,也讓魏華一家優良的家風在社區傳揚。

聯系幫助唐氏寶寶獲得和普通孩子一樣受教育的機會,長期跟蹤服務;創作情景劇再現幫扶困境家庭全過程,引導、教育廣大黨員群眾;快板戲劇表演、鄰里節,黨的十九大精神被融入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為堅守抗疫一線的基層工作者獻上節日鮮花和祝福……每一件事背后都是一顆顆滾燙的赤子之心。
“4月的世界讀書日,幾個社區黨員帶上孩子們,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大家推薦優秀讀物,大家都很喜歡。疫情期間我們線下的活動少了,但線上活動沒停,關愛引導沒停。”社區的工作比較瑣碎,需要花心思去做。“厚德沐鄰,紅領家風”這八個字便是周太娣一直追求的方向,“家風好了,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好,而家庭中至關重要的便是咱們女性,她們熱情、勇敢、善良,相信在黨的引導下,我們的未來會更好。”周太娣,社區里的“大姐”,溫暖柔和,像一顆紅色的小太陽。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而作為社區書記,她們受一方水土滋養又肩負守護這方土地職責,就像一顆埋于土壤中的種子,受雨露澆灌、風雨歷練,萌芽長成,開出滿院芳華,回饋大地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