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平

【摘要】目的 分析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在心內科護理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心內科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均分在基礎組和優質組中,基礎組患者以常規護理干預為主,優質組則實施優質護理措施,對比不同護理模式下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優質組與基礎組進行全面比較,該組護理質量評分和風險發生率情況均明顯優于基礎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運用優質護理在心內科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與傳統護理模式比較更具優勢,既可以促進護患和諧,還可以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具有積極的臨床護理意義。
【關鍵詞】優質護理;效果分析;心內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2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護理質量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同時也對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院心內科患者具有疾病種類多、并發癥多且病情嚴重等特點,一旦發生不良事件就極易造成護患糾紛。我科從2019年6月起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并與傳統護理模式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心內科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均分為基礎組(55例)和優質組(55例)?;A組中,女21例,男34例;年齡范圍39-81歲,平均(49.2±8.1)歲。在優質組中, 女19例,男36例;年齡范圍42~79歲,平均(50.6±7.2)歲。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無差異,符合統計學對比條件(P>0.05)。
1.2 方法
基礎組患者以常規護理干預為主,優質組則實施優質護理措施,優質組患者的具體護理流程如下。(1)以患者為中心,護理程序為方向,達到患者稱心,家屬放心,護士安心。(2)護理人員在跟隨醫師查房的過程中,要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并知曉患者護理需求,跟蹤護理計劃并進行效果評價,主動進行修正。(3)對于新入院患者責任護士按照護理計劃內容收集患者資料并評估,負責入院指導,從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知識五個方面收集資料并進行評估。危重患者的病歷要求在24小時內完成。輪班護士除完成本職工作外,需詳細掌握各類患者的情況。(4)樹立良好的護士形象不斷提升個人素質,主動對全體患者進行早間問候,對夜間危重患者進行安慰。要求科室全員注意文明用語的使用,注意著裝和個人形象。(5)根據心內科患者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時,需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所能接受語言。除進行針對性的宣教外,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需進行集體宣教。
1.3 護理質量評價
觀察指標以院級-科級-責任人的三級質量控制體系展開,各項評分越高說明情況越好,考核內容包括:(1)護理效果評分,其中涵蓋基礎護理質量,治療監護無誤,技術操作規范,無護理事故差錯等項目。(2)護理過程評分,其中與患者溝通情況,直接護理時間,交接內容全面性,交接內容體現護理程序。(3)健康教育內容評分,宣教內容是否及時全面,患者掌握教育內容程度,患者能否積極配合。(4)護理病歷質量評分,要求病歷中評估表8h內完成,記錄完整并能夠準確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組間計量和計數資料分別行t和x2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2 結 果
通過不同的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將兩組患者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發現優質組患者風險發生率(4.76%)明顯低于基礎組(11.43%);護理質量評分情況, 優質組患者顯著優于基礎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有研究發現,優質護理模式的運用在心內科護理中效果顯著。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持續質量改進具有以下優點:①能夠使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增強,不斷強化管理和監督;②規范化護理體系的操作指導減少護理差錯發生率;③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學習,能夠豐富知識儲備,增強責任意識,使綜合素質和操作技能提高,依據患者疾病的不同特點制定護理標準按照計劃實施。優質護理模式的實施,使護理人員的素養大幅提升,由過去的被動服務轉為主動關心照顧患者。優質護理不僅能夠讓患者受益,更重要是促進護患和諧。當然大力推行優質護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比如低年資護士素養不高、護理人員和患者比例不合理和人為因素等問題。需要在工作中一邊總結一般克服,使整體護理水平穩步提高。綜上所述,優質化整體護理的實施,提高了護理質量,促進了護理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靜湘.基于ICU住院好轉轉出患者及家屬意見進行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和患者舒適度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8,25(02):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