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俠
【摘要】目的 研究煙霧病的經顱多普勒超聲改變狀況,證實經顱多普勒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將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28例煙霧病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針對經顱多普勒檢查顯示的雙側前循環狹窄或者是閉塞性改變情況與臨床癥狀疑似煙霧病患者開展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最終做出診斷。結果 確診為煙霧病的患者有28例,根據經顱多普勒結果顯示,腦中動脈起始部高流速血流頻譜有10例患者,另外有14例檢查結果表明雙側頸內動脈終末段的血流速度下降,剩余4例患者的檢查結果為血流速度加快,且相同深度條件下能夠探及不同方向血流信號,且PI數值降低。結論 行經顱多普勒檢查能夠對煙霧病病變血管狹窄的程度做出判斷,無創性特征明顯,操作相對方便且費用不高,可應用于診斷煙霧病中。
【關鍵詞】煙霧病;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1
煙霧病屬于進行性腦血管疾病,有腦底異常血管網形成的可能。根據既有研究結果顯示,煙霧病發病和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存在緊密聯系,以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大腦中動脈近段狹窄為主要表現,在發生病變后還會使雙側受累及[1]。臨床診斷煙霧病的唯一標準就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但檢查費用高且有創,風險大。而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效果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一致性明顯,憑借其無創性與低價格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煙霧病篩選工作中。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28例煙霧病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28例患者中,年齡為22~54(27.75±0.73)歲,男女分別為14(50%)例、14(50%)例。
納入依據:①自愿參與研究;②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③研究項目報告已經遞交給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依據:①不同意此次研究;②臨床資料缺失嚴重。
1.2 方法
選擇使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器,選用4.0兆赫茲的探頭對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與頸外動脈進行檢查[2]。選用2.0兆赫茲的探頭經過顳窗對雙側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主干和頸內動脈末端加以探測。經過眼窗對頸內動脈虹吸部進行探測,隨后經過枕窗對雙側椎動脈顱內主干與基底動脈進行探測。
1.3 評價指標
對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煙霧病的價值進行證實。
2 結 果
經檢查結果分析,確診為煙霧病患者28例。腦中動脈起始部高流速血流頻譜有10例患者,表現為湍流信號亦或是渦流信號,且PI數值明顯提升。根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后發現,雙側頸內動脈狹窄嚴重。另外有14例檢查結果表明雙側頸內動脈終末段的血流速度不斷減慢,剩余4例患者的檢查結果顯示血流速度加快,且相同深度條件下能夠探及不同方向血流信號,PI數值降低。根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果發現,雙側頸內動脈末端狹窄嚴重,且大腦中動脈出現閉塞,既有的供血區域通過后循環進行供血。
3 討 論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主要是對低頻超聲與脈沖多普勒相互結合,對患者顱內大動脈血流動力學與血流生理參數進行檢測。在連續掃描的基礎上,對顱內大動脈血流速度、頻譜的改變與方向變化加以記錄,可將腦動脈狹窄以及閉塞狀況準確地反映出來,并對側支循環開放狀況進行觀察[3]。通過對閉塞側大腦中動脈實際流速與灌注量的實際情況,就能夠對側支循環所具備的代償能力做出評估。一般情況下,在經顱多普勒超聲走出側支循環開放診斷的情況下,就會通過腦血流動力學的自動調節能力,對患者病情發展以及預后效果做出科學化地預測,對療效做出評價。
通過對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方式的應用,在閉塞性病變以及顱底大動脈狹窄方面的敏感性相對較高,可對煙霧病誘發的大動脈病變做出檢測。在煙霧病患者動脈血管狹窄的情況下,經顱多普勒超聲圖像則表現出最狹窄部位血流速度升高不正常,且搏動指數數值增加,呈現出渦流頻譜亦或是湍流頻譜。若動脈閉塞,則出現血流速度緩慢,改變呈波浪狀[4]。針對煙霧病后期患者,在頸內動脈終末段狹窄程度嚴重的情況下,根據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測結果發現頸外動脈與分支血流速度明顯加快,且顱內血流頻譜的形態隨之發生變化。
因經顱多普勒超聲能夠對煙霧病的病變血管狹窄狀況以及側支循環代償狀況作出判斷,且實際操作方便快捷,無創性特征明顯,檢查費用不高,因而逐漸被當做臨床診斷煙霧病以及病變程度的主要方式,臨床應用價值突出,值得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 董正森,肖 彬,鄭光美,等.經顱多普勒超聲聯合腦電圖對老年煙霧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9,17(2):120-121.
[2] 武園園.經顱多普勒超聲對診斷兒童煙霧病的價值探討[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10):1467-1468.
[3] 宋彬彬.MRA聯合TCD對煙霧病成年患者血管狹窄程度診斷符合率的影響[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5):1533-1534.
[4] 張亞志.經顱多普勒超聲對煙霧病的診斷價值[J].醫學綜述,2014,20(8):1492-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