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姚一凡



【摘要】本文以桂林市女大學生對痛經的認識程度及常用藥物為例,采用線上問卷答題與線下制作調查問卷表及痛經知識表相結合的方法,對桂林市各大高校女大學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被調查的200位桂林市女大學生中認為痛經為正常生理狀態者占75%。選擇藥物治療的女大學生占總調查人數的59%,具體藥物分布為:布洛芬32%、阿司匹林2.5%、服用益母草等草藥10.5%、其他藥物14%。結果表明桂林市女大學生雖大部分知曉痛經這一現象,但對其了解過于表面;絕大部分人認為痛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選擇西藥治療痛經的人數較多且多為止痛藥,存在有亂服藥的現象。
【關鍵詞】女大學生;痛經;常用藥物
【中圖分類號】R271.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3
痛經是指月經周期中及其前后出現的一系列腰酸、下腹墜痛、墜脹生理表現,嚴重痛經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學習造成不良影響[1]。目前痛經多為原發性痛經,是指非盆腔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其主要是因為高濃度的前列腺素PGF2α作用于子宮內膜螺旋小動脈壁上的PGF2α受體,引起子宮平滑肌痙攣性收縮,進而導致原發性痛經的產生[2]。一般多產生于初潮后1~2年,好發于15~25歲[3]。女大學生多處于18~25歲這一年齡段,故原發性痛經發病率較高。本次調查發現,大多數桂林市女大學生對痛經的認識不夠充分,而且存在亂服用藥物的情況,痛經沒有得到緩解還對身體造成了極大傷害。為了調查研究女大學生對于痛經的了解程度,幫助她們學會如何采用正確緩解痛經的方法,尤其是藥物治療方面,本項目共隨機抽取桂林市200名女大學生進行調查,總結分析了她們對于痛經的了解程度以及常用藥物的使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取了200名無盆腔器質性病變史的桂林市高校女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工具
制作調查問卷—《關于桂林市女大學生對痛經的了解及常用藥物的調查研究》。問卷表主要由單選和多選題為主,分為一般資料、月經資料、痛經資料、生活習慣和常用藥物五個部分。
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制作《痛經知識表》。《痛經知識表》的主要內容有:①痛經發生的原理;②痛經的主要影響因素;③痛經緩解的正確措施;④痛經程度的積分表。
1.3 調查方法
問卷采取匿名調查。為保護被調查者的隱私,本次調查選擇了匿名調查的方式。在問卷發放前問卷發放員進行了相應的培訓,了解了本次問卷的主要內容、痛經程度的分級、相關注意事項等。隨后組織成員前往桂林市各大高校內進行分發調查問卷和痛經知識表。本次調查線上問卷共回收100份;線下問卷發放1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數100份,回收率為100%;《痛經知識表》發放100張,未回收,以便于被調查者了解痛經。
統計學方法。匯總線上線下200份問卷,分析制作桂林市女大學生痛經了解程度及常用藥物情況匯總表,匯總表主要以描述性統計為主,以百分率(%)表示組內分布情況。
1.4 原發性痛經程度的劃分
根據《中華婦產科學》中對原發性痛經程度的劃分標準,原發性痛經程度分為輕、中、重度三級。疼痛程度的不同,對桂林市女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程度也不同,服用藥物的主動性也不同,總體呈正向關系。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月經情況
月經初潮。被調查的200名中的192名桂林市在校女大學生月經初潮發生在11~16歲,平均初潮年齡12.938歲。200名被調查對象中月經持續天數為3~7天的桂林市女大學生占98%。
月經周期。<22天:2%;22~28天:60%;29~35天:30%;>35天:2%;不確定:6%。
2.2 對痛經的了解情況
2.2.1 痛經的存在是否正常
痛經其實是一種不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0名被調查對象中,87%的女大學生有痛經現象(40%為常發痛經,47%為偶發痛經),痛經的發生率高。痛經的高發生率導致了絕大部分女大學生認為痛經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這也容易導致女大學生發生痛經時不夠重視,進而延誤痛經的治療。這一種錯誤認知同樣存在于美國,學者Chen Chen X[4]做過一個調查研究,他們通過對762名患有痛經癥狀的成年女性進行了橫斷面的網絡調查,檢查女性對她們的痛經自我管理行為的描述,絕大部分參與者認為痛經這一癥狀是生活的正常部分。由此可見,這并非只是某個區域所存在的錯誤認知,而是一個全球性普遍存在的問題。
2.2.2 痛經程度對認知程度的影響
女大學生自身的痛經程度對于其了解痛經也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女大學生痛經程度的調查(見表1),71%桂林市女大學生屬于輕度痛經,中度痛經者22%,只有小部分的女大學生表現為重度痛經。在線下100名被調查對象中(見表2),認為痛經是正常生理現象的占75%,其中絕大部分屬于輕度疼痛者,小部分為中度疼痛者,重度疼痛者無。
女大學生痛經程度與認知程度之間存在著正向關系,即痛經程度越輕,認知程度就越低。輕度痛經者因疼痛程度還不足以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加上認為痛經為正常生理現象的這一錯誤認識,不會前去就醫。中度痛經的患者則根據每一個人對于疼痛的閾值不太一樣,屬于中度痛經中的一部分女大學生若感覺該程度的疼痛已經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則會主動尋求醫生進行痛經的知識詢問,以達到了對于痛經的了解。而重度痛經者,基本皆因無法忍受其疼痛,則會選擇去醫療機構進行相應的治療,并在醫務人員的幫助下了解痛經。
2.2.3 為何容易發生痛經
女大學生對于誘發痛經產生的影響因素了解程度不夠。調查顯示女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熬夜、喜食生冷食物的不良習慣,而且其學習、生活中的壓力也普遍偏高(見表3)。究其原因,則是因為當代女大學生正處于教育改革這一背景中,無論是過去的中考、高考,以及未來的考研、求職等壓力給她們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女大學生這一群體由于學業壓力大,社會競爭環境激烈,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引起內分泌紊亂,進而使痛閡降低而導致痛經的病發[5],所以本項目中的《痛經知識表》的發放能夠讓存在痛經現象的女大學生們能夠提高自身對痛經的了解程度,為了自身的身體健康,積極改善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正確面對痛經。
2.2.4 痛經緩解措施
藥物治療是女大學生緩解痛經的重要措施。在女大學生采取的痛經緩解措施中,大部分人主要是選擇熱敷或喝紅糖水,有59%的人選擇了藥物治療(見表4)。藥物治療已然成為了當代女大學生緩解痛經的重要措施,故為使藥物治療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防止女大學生因錯誤用藥而導致自己身體的再次受創,本文將對桂林女大學生治療痛經的常用藥物進行調查,具體見下文。
2.3 藥物使用情況
選擇藥物治療的女大學生中多采用西藥治療且多為疼痛時服用。痛經患者在藥物治療途徑選擇中,選擇西藥治療的比例遠大于選擇中藥治療,其中選擇具有鎮痛作用的布洛芬進行治療的占比最高(見表5)。選擇藥物治療的女大學生中有81.4%是于痛經發作時才進行藥物的服用(見表6)。其實,如果是周期性發作的痛經,是可以考慮于經期前進行服用布洛芬類藥物的,因為布洛芬屬于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能夠抑制人體中前列腺素的分泌,進而改善痛經的癥狀;前列腺素在經期最初2天釋放量最多,所以月經前2天服用止痛類藥物能夠預防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同時因提前服用藥物,此階段服藥使得藥物起到了一定的安慰劑作用,降低了緊張因素對前列腺素的促分泌的效果。根據原發性痛經的疼痛程度最大時一般是月經第一天,且會持續2~3天,故可以選擇在月經來潮前1~2天開始服藥,直到痛經消失后便可停藥,無需長期服用。不過,這種治療方法只是通過對疼痛的抑制來達到暫時抑制痛經的效果,并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痛經。而且若長期服用此類藥物還可能會出現一些如胃腸道反應,過敏等不良反應。
中藥治療也是緩解痛經的有效途徑且有根治的可能性。對于原發性痛經,中醫療法雖多種多樣,但大多仍是以中藥治療。以侯建玲[6]為代表的的研究人員經臨床研究發現:痛經在中醫方面的發病類型主要是氣滯血瘀和寒濕凝滯這兩型偏多,并根據這兩型,對行氣化瘀湯治療痛經56例與元胡止痛片治療38例作治療效果對照,取得較好的療效,痊愈42例(75.00%),總有效率高達96%。夏陽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已有20余年,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寒邪為PD的主要病因,瘀滯是病理基礎,故采用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的方法,使寒邪得散,瘀血得行,筋脈得通,以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使得痛經得以緩解[7]。歐陽平臨床研究發現,給予紅花當歸湯加減治療組對比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對照組,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8.4%;對照組總有效率62.0%,差異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故其認為原發性痛經應該以養血化瘀的方子進行治療[8]。中藥治療相較于西藥治療有其明顯的優勢,它能夠對痛經進行根源性的治療,而非只是暫時性治療。
3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桂林市女大學生的痛經發病率比較高,多屬于原發性痛經,且主要以輕度和中度痛經者偏多,因其所帶來的疼痛程度未能對其學習和生活帶來太大的影響,故容易錯誤地認為痛經為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使得大部分女大學生對于痛經的認識有了本質性的錯誤,且對能夠影響痛經病發的相關因素了解不多,未能在月經或痛經期間有意識地安排自己的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
對于藥物使用方面,大部分女大學生選擇在痛經期間服用西藥中的布洛芬進行止痛,考慮到一部分痛經者因為對痛經的即將到來存在有緊張心理,而緊張的精神狀態容易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使得前列腺素分泌增多,進而導致痛經的發生,故對于這一部分的痛經患者用藥時間可以考慮在經期前進行服藥,但對于經常性痛經者,建議選擇中藥治療的方式,因為止痛藥物只是能夠起到暫時性的治療作用,而采用中藥進行調理能夠對痛經起到根本性治療,是屬于考慮長遠性的治療方式。
針對大部分的女大學生普遍存在認知錯誤的問題,各大高校有必要去加強女大學生們的生理健康教育,增強其對痛經這一病癥的全面認識,和克服對痛經的恐懼和焦慮;同時對女大學生的健康行為也需進行一定的指導,如做到健康飲食、少熬夜、注意經期衛生和防寒、學習如何進行壓力排解等;就目前而言,健康教育還是一項投入少、危害小、收益大的干預措施,值得在臨床原發性痛經患者中進行推廣[9],有利于促進當代女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苗翠梅.《痛經的護理指導及心理干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2016,3(3):171-173.
[2] 趙敏珍,柳文香,應延風.原發性痛經患者外周血細胞因子和PGF2α相關性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06):44-46.
[3] 顧美皎.臨床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80.
[4] Chen Chen X,Kwekkeboom Kristine L,Ward Sandra E,《Beliefs About Dysmenorrhe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elf-Management.》[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2016,Vol.39(4),P263-76.
[5] 于學文,金 輝,韓 蓁,等.少女原發性痛經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3):273-275.
[6] 侯建玲.行氣化瘀湯治療痛經5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09):1055-1056.
[7] 折利娜.夏陽教授治療原發性痛經經驗總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0):3851-3852.
[8] 歐陽平,黃 華.紅花當歸湯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52例[J].西部中醫藥,2011,24(12):78-79.
[9] 夏淑娟.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影響因素及健康教育效果評價[D].山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