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東
隨著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不斷變本加厲的施壓,越來越多人開始擔心全球科技領域可能“分裂”為兩大體系的問題,公司和國家將被迫選邊站。這種擔憂很正常,過去半個世紀,全球都習慣了基于美國核心技術和產業生態單一中心的高科技體系,也充分享受到這種單中心全球化的好處。但是,這種格局隨著美國政府將科技獨家壟斷優勢作為政治武器,而面臨坍塌的危險。
只要美國政府繼續濫用科技優勢,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其作為單一中心的壟斷地位必然受到動搖,客觀上逼迫人類科技進程打開面向全球77億人的科技全球化新局面。這個局面是過去以美國為壟斷中心的技術體系所無法完成,其核心是科技產品的大眾化和日用品化。
有人為未來形成中美兩套技術體系而擔憂。實際上,有了兩套體系、兩套生態,就像安卓與蘋果一樣,并不會分裂世界,甚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鉤”。全局性競爭是全人類進入網絡時代的必然,未來將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技術體系與以美國為中心的技術體系,在性價比上真正拉開數量級差異,從而覆蓋全球,滿足大眾科技需求。讓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不同層次的用戶,都有自主選擇權。的確,無論是產品、應用還是服務,要考慮兩套或者多套體系之間的兼容和移植,會增加相應成本。但是,比起打破絕對壟斷,這點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必要的。從這個角度出發,過去我們習慣的單一體系是階段性的,多體系百花齊放才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競爭的常態。
有人擔心美國政府以政治手段干預產業,會對學術界產生影響和沖擊。但是,由全球科技人員組成的科學共同體的核心價值觀難以真正被動搖。而科學共同體是科技產業的基石。全球性的科學共同體可以確保各國科技產業在激烈競爭和政治意識形態干預下,技術和知識層面的互聯互通。
在科技產業上層,是世界各國的用戶和市場。在貿易和市場全球化的今天,用戶的市場需求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有著普遍性和共同性。只要中國自己不封閉自己的市場,用戶有著足夠空間的自由選擇,技術產品和應用就難以被外部壓力所主導,最終是消費者用腳投票。這就是市場真正的力量。
盡管美國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對中國企業和產品實施各種限制和打壓,但在產業的下層和上層,科學共同體與全球化能保證知識與市場互聯互通。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實現“脫鉤”,只有主動把自己封閉起來,而這樣的選項不可能屬于中國。只要中國保持更加開放的態勢,中國科技體系的崛起將是必然,全球高科技發展進入更高階段也是必然。
最近幾年,過去那種以自上而下方式為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受到各種因素沖擊,有點難以為繼。但是,在全球45億人上網的今天,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正在成長為決定性力量。不管全球化經歷怎樣的波折,全球上網人數、網絡帶寬、跨境數據等衡量自下而上全球化進程的指標,都依然在高歌猛進。因為市場、技術、人類互聯互通的力量才是不可抗拒和戰勝的。這是我們信心的基礎,也是勝利的保障。實際上,以人類歷史的宏觀進程為參照,誰是科技戰的勝利者并不那么重要,競爭永遠是科技領域最美的旋律。最終,我們還是要以戰止戰,促進中美在科技領域形成新的合作機制,共同為人類發展而展開開放、公平的競賽。▲
(作者是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全球口述歷史項目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