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華
正常的邏輯,應該是從證據出發,找到證據鏈,然后得出結論。但你仔細看看網上的一些言論,它們是反過來的:
“人肯定是你撞的,要不然你為什么扶呢?”
“你一定長得難看,要不你的頭像為什么不敢是自己呢?”
“這事兒肯定跟你有關,無關你為什么剛剛發了評論?”
“你這么多話,一定很寂寞吧。”
……
這些言論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先認定一個結果,然后再去找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
其實,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越來越容易犯這個錯誤:我們只讀自己認可的文章,只相信自己同意的觀點,看自己贊同的書,我們認定了觀點,再去尋找證據支撐我們認定的觀點,久而久之,我們的世界就越來越小了。
2002年,在一群少年被指控謀殺一名小童的審訊中,檢察官的陳詞里用了“毫無悔意”一詞。可是,你仔細思考會發現,如果他們沒有殺人,就根本不存在“毫無悔意”這個詞。
后來,宣告被告無罪。
所謂循環論證,就是用來證明論題論據的真實性需要,依靠論題來證明的邏輯錯誤。
生活里這樣的錯誤很多,比如——
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成功。
如果沒有成功,就說明你沒有足夠努力。
如果成功了,就說明你足夠努力了。
其實這種邏輯的破解方法很簡單,稱為“具象化”。比如,什么是足夠,你有數據告訴我嗎?比如背誦多少個單詞,比如做完多少套算題,比如持續多少天的練習?當具象化了這些詞,這樣的邏輯也就不攻自破。
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很容易簡化,于是,總喜歡用個體代表群體,以偏概全,準確來說,星座就是這么干的。
比如,白羊座好動,獅子座愛生氣,摩羯座內心戲足,但這是真的嗎?
我們總能找到許多特例去反駁,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群體怎么了,是因為每個群體都是由一個個特殊、特別的個體組成的,而我們特別容易因為個體否定群體。
比如,你被一個渣男甩了,還會不會戀愛?理性的答案是,還會,但不要再跟這個渣男戀愛。
以偏概全的錯誤,會讓我們喪失更多美好,而分清個體和群體,能讓你更幸福。
馬云沒少被逼捐和被“鍵盤俠”批判。天津港爆炸事件之后,網友紛紛在網上“逼迫”馬云捐款。有的網友甚至出言不遜,表示如果馬云不捐,他遲早會身敗名裂;還有的網友表示,馬云要給犧牲的消防戰士家屬捐款一百萬元;“不捐個幾億都對不起他的身份”,“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
這些言論其實都表明了一個邏輯:我弱,所以我有理。
事實上,一個人弱不一定有理,有理和強弱無關,我們首先需要自己變強大,然后需要明白,弱小強大和有理沒理是兩件事。
遇到這種人,其實你可以用《滿城盡帶黃金甲》里的一句臺詞回應:“朕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
(摘自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一書)(責編 滿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