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比度是家用投影機廠商最重視的標稱指標之一,對比度就是一幅圖像中明暗區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測量,差異范圍越大代表對比越大,差異范圍越小代表對比越小。從視覺效果來看,對比度越大,圖像越清晰醒目,色彩也越鮮明艷麗;而對比度小,則會讓整個畫面都灰蒙蒙的。對比度對于動態視頻顯示效果影響要更大一些,由于動態圖像中明暗轉換比較快,對比度越高,人的眼睛越容易分辨出這樣的轉換過程。對比度高的產品在一些暗部場景中的細節表現、清晰度和高速運動物體表現上優勢更加明顯。
由此可以看出,對比度對于家用投影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參數。
或許很多人會問,對比度也有歷史?答案是,當然有。
在投影機產品剛剛出現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對比度這個概念的。當時的投影機格局與現在完全不同,市場上基本就是LCD技術獨霸天下,那時衡量投影機好壞的兩個標準——亮度和分辨率。這一情況一直維系到2002年,DLP投影技術的橫空出世。其實,DLP投影技術并不是2002年問世的,但2002年的確是DLP技術發展最為快速的一年,因為當時DLP技術具有LCD技術所不具備的特點:高對比度。那時的DLP投影機的對比度能達到2,000:1,而LCD投影機的對比度只有400:1。當DLP陣營著力突出了對比度在文本文件表現力上的作用后,對比度成為衡量投影機的第三項主力指標,這樣登上了投影機的歷史舞臺。因此,可以說正是高對比度為DLP技術的后來居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后來LCD陣營為了挽回劣勢,也注重在對比度做文章,例如提高面板開口率,大大提升了LCD面板的原生對比度。
最后該講講秘密了。這個秘密就是參數標識問題。經常看到有人說這個投影機的參數不對,那個投影機的參數虛標。其實,廠商的標稱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沒問題的,是因為大家的測試方法不同,測試環境不一樣。
目前業界測試對比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是有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一種是全開/全關對比度測試方式(Full On Full Off Contrast Ratio,簡稱FOFO),即測試投影機輸出的全白屏幕與全黑屏幕亮度比值。
另一種是ANSI對比度,它采用ANSI標準測試方法測試對比度,ANSI對比度測試方法采用16點黑白相間色塊,8個白色區域亮度平均值和8個黑色區域亮度平均值之間的比值即為ANSI對比度。
對比這兩種對比度測量方法,測量出的數據當然是同一臺投影機一定是FOFO對比度數值高,而ANSI對比度數值低。因此很多廠商都會選擇標示FOFO的對比度數據。不過,目前國家是要求投影機廠商標示參數時必須指明是FOFO對比度還是ANSI對比度。
所以,大家在購買家用投影機時要特別注意標示的是FOFO對比度還是ANSI對比度。一般來說,標示幾十萬比一的對比度,就是FOFO對比度。
那么這兩種對比度參數的差別在哪里呢?
不能說FOFO對比度就不能代表投影機的真實水平,FOFO對比度對家用投影機來說,代表的意義大多在黑、暗階的表現。在一樣的輸出亮度及調整條件下,20,000:1對比值的投影機投出來的全黑畫面,一定比2,000:1對比值的投影機投出來的全黑畫面更黑。2,000:1投影機的“黑”比起20,000:1投影機的“黑”在銀幕上比起來,就會比較像“暗灰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位。
ANSI對比越高表示在一個畫面中,某一部分暗場的階調較不易受到其旁邊亮場畫面的影響,可以顯示出應有的黑或灰。故量測ANSI對比的環境要求很高,往往需要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才會有準確的數字。故單純由ANSI對比值的數字來看,ANSI對比值較高的投影機會有較好的立體感與景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