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煌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的兩會不一般。不僅因為2020年是我們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更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春天的盛會推遲到了夏天。這個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一場疫情,給沖刺全面小康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一個有著14億人口、近百萬億元經濟規模的大國,能否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全面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建成?在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我們如何穩健前行?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委員們親切交流、共商國是,再次強調要“堅決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關鍵時刻的關鍵宣示凝聚起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攻堅克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一、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
這場疫情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對我國安全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帶來的困難和挑戰,疫情影響下,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從國際看,疫情沖擊造成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我們不得不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
如何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我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看家本領和制勝法寶。“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全面看,就要從總體上把握,我國經濟總量已接近100萬億元,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個市場主體,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是我們發展的底氣;辯證看,就要從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從危中發現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品逆勢成長,短期壓力可以轉化為轉型升級的動力;“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長遠看,就是要有大歷史的眼光,登高望遠,認識到疫情沖擊是暫時的,不會動搖我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國迅速果斷采取超常規舉措,很快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而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經濟重啟取得積極成效,各地有力、有序、有效復工復產、復市復業,經濟總體上較快復蘇,3月份以來各項經濟指標逐步好轉,應對疫情還催生并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這充分表明,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展現出了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完成我們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一切奮斗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越是困難時期,越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也是我們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重點圍繞“六穩”“六保”工作來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這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受疫情影響,世界經濟衰退已成定局,我們受到的影響有多大、有多深,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硬性定一個,那著眼點就會變成強刺激、抓增長率了,不符合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不符合我們一直在講的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理念。不設GDP增速具體量化指標,而把就業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上,強調各方面要重點圍繞“六穩”“六保”工作來做。這樣做實際上是讓人民群眾對經濟增長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經濟增長有更高的質量。不提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不是說不重視經濟增長,更不是說要任由經濟增速下滑。穩定經濟運行事關全局,發展還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要力爭有一定的增幅,推動中國經濟穩定前行。
著力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疫情沖擊會不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個完整、系統、綜合性的目標體系,不僅僅包括經濟指標。“十三五”規劃包括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內容,從目前執行情況看,有一些指標已經提前實現,比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補短板是硬任務,脫貧是絕對指標。要打好“三大攻堅戰”。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
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疫情仍是下一階段影響我國發展的最大變數。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輸入風險依然存在,國內疫情也存在反彈風險,這就必須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在這個前提下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把握好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這既是當前應對疫情沖擊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為市場主體紓困,激發他們的市場活力。我們現有的1億多個市場主體,是青山,留住他們,就會贏得未來。改革開放是過去40多年推動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勝法寶,今年也不例外。無論是破解難題還是促進發展,都要在改革上想辦法、找出路,打破不合理的條條框框,把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更大釋放出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開放的大門要越開越大,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三、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今年,我們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面對困難和挑戰,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發揮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潛力和作用,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鞏固農業基礎性地位,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在應對危機中掌握工作主動權、打好發展主動仗。“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面對疫情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挑戰,信心比黃金更寶貴。要用全面的、辯證的、長遠的眼光認識我們的發展形勢和發展環境,把握好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堅定信心,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著力壯大新增長極,形成發展新動能,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落實到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去。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要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我國有9億勞動力,沒有就業那就只是9億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人間煙火氣,最暖凡人心。以就業、民生為目標,激發城市勃勃生機,提振老百姓信心,煥發人民群眾中的無窮創造力。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越是接近目標,越是形勢復雜,越是任務艱巨,越要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強化責任擔當,落實好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轉變工作作風,把更多力量和資源向基層下沉,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一步一個腳印前行,用實干破難題,用擔當促發展,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千年小康夢,乘勢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