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
何謂庸官?習近平總書記精準地為其畫像:“推諉扯皮、不思進取。”應該看到,在昏、懶、庸、貪“四官”的排序中,雖然庸官倒數第二,卻一旦條件成熟,不僅可能“轉型”為昏官、懶官,也有可能“升級”為十足的貪官。正因為如此,對庸官不可不防,且基于其本身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莫大危害,越發需要持之以恒地整治。
庸官之“庸”,首在推諉扯皮,橫豎不想擔當、擔責,不想干出花一丁點力氣、費半點心思的事情。前段時間,有村民群眾反映,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準備外出務工。沒曾想僅僅開具一份健康證明,硬是從鎮里轉到縣里,又從縣里回到鎮里。終于證明到手時,廠里已是明確表態,因為時間折騰得太久,他們另外找了員工。明顯地,推諉扯皮既誤事,也傷人心,是廣大群眾最為反感的焦點問題,也說明治庸官確實時不我待。
庸官之“庸”,次在不思進取。或許有旁觀者不以為然,不思進取不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么?殊不知,對自己的不負責,既意味著當事人沒有進取心,更因為身居公職位置,還直接妨礙了他人、單位整體事業的發展繁榮。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折射于單位之中,就是不同崗位的職責原本環環相扣,無論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其他人也難以做事,無法履職,進而影響到單位整體事業的發展進步。
還要看到,縱容庸官推諉扯皮,不擔當、不作為,任由庸官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時間一長,其必然政治麻木、辦事糊涂,淪為昏官,然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成為懶官。尤其不加以正確引導,不對其言行舉止進行嚴格規范,就那么漫不經心地任其履職盡責,又恐其會不給錢不辦事,給了錢亂辦事,進一步墮落為蛻化變質、以權謀私的貪官。事實也是如此,考察落馬官員的貪腐軌跡,大多經由庸久生病、庸久生事、庸久生亂而來。
“打蛇打七寸。”治理庸官同樣如此,必須對準靶心,有的放矢。實踐一再表明,庸官正是其骨子里淡化了宗旨意識、淡漠了初心和使命所致,因而要幫助其正本清源,幫助其深刻認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進而促其猛醒、改邪歸正。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奮斗目標,另一方面,為人民謀幸福,是黨的初心和使命,二者決定了既然來當官,就知責任大,務必時刻不忘自己的公仆身份、公職責任、公家義務,將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實做到位。群眾利益無小事,民心向背決定黨和國家事業的成敗,這就更加要求各級黨員干部視推諉扯皮為恥,以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為榮,矢志將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雙向發力,相得益彰,才能能使黨員干部既見賢思齊、反躬自省,又謹慎從事、嚴格自律。由此不妨以“私人定制”的方式,專門為庸官們另辟一章,使其不敢庸、不能庸。譬如,針對庸官的推諉扯皮,除了更精準地界定推諉扯皮的行為舉止之外,更嚴肅規定哪一類行為該受到什么樣的懲罰與懲處;針對庸官的不思進取,既需要分門別類地明確責任,更應在失責之后,第一時間追究責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面前一視同仁,執行制度不搞特權、落實制度沒有例外,就能使庸官一切行為以剛性的制度約束為基本遵循,不越雷池半步。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一體推進庸官不敢、不能、不想庸,還須加大監督的力度,使庸官的一舉一動始終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因此應鼓勵各方群眾大膽地行使手中的監督權。同時,也應進一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確保群眾的反映得到及時處理、圓滿處置。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今天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最為需要的就是廣大黨員干部挺身而出、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無私奉獻。向庸官開刀,既避免其引發“破窗效應”,也適時將他們拉入到干事創業的正軌之中,才能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共致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