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以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的現狀為背景,以醫療廢水監測和環境突發事件監測為例子,闡述了目前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所面臨的健康安全防護問題,并提出多部門聯動,跨地區合作,建立區域性綜合應急保障倉儲點,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提高環境監測自動在線監測系統覆蓋面等措施,從而降低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的健康安全風險。
關鍵詞:環境監測;醫療廢水;采樣人員;防護
中圖分類號:X79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06-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6.086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sampling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s such as medical wastewater
Chen Yonglong
(Sichuan Liangsh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Liangshan Sichuan 615000,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 sampling personnel,taking medical wastewater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monitoring as examples,elaborating on the current health monitoring site sampling personnel facing health and safety protection issues,and proposed multi-sectoral linkage,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establish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protection storage sites,build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s,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utomatic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coverage and other measures,thereby reducing the health and safety risk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 sampling personnel.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Medical wastewater;Sampling personnel;Protection
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劇增,導致大量侵占野生動物家園,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失去家園的野生動物與人類接觸的頻率較以往大大增加。不少病毒在野生動物身上被發現。氣候變暖對某些媒介傳染病的暴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與野生動物接觸導致從未接觸過的或難以接觸到的病毒被帶入人類社會,從而造成人群感染并快速傳播。醫院作為收治病患的特殊場所,其產生的醫療廢水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對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造成感染等健康危害。
1 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防護現狀
長期以來,環境監測現場采樣相關標準及規范都只強調了采集樣品過程的規范化以及樣品質量的保證措施,卻對現場采樣人員應如何做好防護措施表述籠統,甚至欠缺[2-5]。由于致病菌傳染以及各類突發環境應急監測在過去發生頻率極低,造成危害有限,加之我國環保事業起步晚,導致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時,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防范措施有限、防護裝備簡陋甚至不足。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各類新型化工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量變導致各類突發環境事件頻繁發生。同時,與野生動物的頻繁接觸,讓傳染病發生的頻率也較之前有所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場采樣人員安全防護的短板被暴露出來——防護措施不足,長時間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極易造成身體健康危害。以醫院的醫療廢水排污口采樣為例,醫療廢水排污口位置往往較低且狹小,不便操作。通常,醫療廢水中含有大量致病性細菌、病毒和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學污染物等,醫療廢水往往通過加二氧化氯進行消殺,濃度過低起不到消殺作用,不能切斷傳染源;濃度過高會與酚類等發生反應生成新的污染物造成水體污染,同時也造成資源浪費[6,7]。無論濃度高低對于只做了簡單防護,甚至未做防護的現場采樣人員都將是不利的。
2 環境監測方式及優缺點
目前,國內環境監測主要采取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自動在線監測,另一種是人工采樣監測。
2.1 自動在線監測
國外生產水質分析儀器的廠家眾多,且發展較早,如美國的 YSI、HACH、GLI、Rose2 moun 等公司;德國的Lovibond、MERCK、WTW、DRAGER、STIP 等公司;法國的 Polymerton 公司;瑞士的 Zullig 公司;日本的東亞電波公司和衡河公司;意大利的 HANNA等公司[8]。國內近些年也發展涌現了一批公司,但還有一定差距。自動在線監測儀器檢測快速準確、實時監測、節省人力,同時,還可有效避免或者減少采樣人員暴露在高風險環境的機會。雖然前期建設投入資金量大,但后期運維方便,隨著時間的推移,平均成本下降。本著以人為本和現代化建設的宗旨,其優勢明顯,必將是21世紀水質分析的發展方向,朝著綜合、聯用、信息網絡化發展,更趨向微型化和智能化[8]。
2.2 人工采樣監測
人工采樣實驗室分析的樣品具有偶然性、滯后性。較自動在線監測而言,人工采樣實驗室分析不夠直觀、快速,不能全面反映水質的動態變化,并且人員暴露機會和時間成本增加,潛在被感染和危害健康風險也在增加。在智能化監測發展日趨成熟的今天,人工采樣的弊端自然顯現。
3 降低現場采樣人員危害的防護措施建議
環境監測智能化、信息網格化、綜合聯用雖然是發展的大趨勢,但在短時間內不能完全取代人工采樣。就目前而言,加強現場采樣人員的防護尤為重要。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3.1 國家應多部門聯動,跨地區合作
建立多個區域性綜合應急保障倉儲點,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做到應對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突發事件時,能夠統一調配、迅速應對。當前,可以以民政部門的抗震救災物資倉儲點為依托,將環保部門的應急監測物資、醫療部門的疫情防控物資等納入其中集中智能化管理。這樣既可以做到應對突發事件時全國一盤棋,心中有數,同時,也可避免不常用、價格昂貴的物資重復采購,且因存放時間超過有效期而造成大量浪費。集中智能化管理、統一調配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浪費、合理分配,也可解決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防護物資不足的問題。特別強調的是,應急監測注重實效性,倉儲點位選址應優先考慮靠近人口密集城市、工業化規模大種類復雜地區、交通樞紐附近。另外,各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劃分次級倉儲區,盡量縮短時間半徑。
3.2 醫院醫療廢水排污口等特殊場所排污口加裝環境監測自動在線監測系統
目前,環境監測自動在線監測系統主要應用于工業企業的排污口、地表水斷面以及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對于醫院這樣的特殊場所的排污口運用較少。一定規模的醫院擁有自己的污水處理站,其污水處理結果自行監測,并未納入環境監測系統。所以,為了掌握醫療廢水實時排放達標情況,同時降低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的風險,有必要在醫院醫療廢水排污口等特殊場所排污口加裝環境監測自動在線監測系統。水質監測儀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可以根據實際監測項目需求靈活地進行模塊化組合,可避免資源過度浪費,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
3.3 完善相關危機應急處置方案
特別是要完善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防護措施。以現有應急方案為基礎,完善倉儲點環境監測應急物資和環境監測駐地人員同時向應急點進發匯合的協調作戰措施。過去,因為工業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要求不高,環保起步晚,對于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的防護不夠重視,如今,頻繁發生的環境應急事件像一面鏡子將個人防護的短板折射出來。建議參考醫護相關防護規范,制定劃分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等級或種類。如:可根據事件本身危害程度輕重、危害范圍大小、危害持續時長等,結合污染物種類:有機揮發性物質、易燃易爆性物質、強酸強堿性物質、生物毒性等劃分等級,根據不同等級和種類特點,要求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達到相應級別和種類的具體防護措施。
3.4 提高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防護意識
對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應結合地域特點加強其應對不同級別和種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知識的學習,提高相應技能水平,注重自我防護,杜絕因個人麻痹、疏忽等個人原因造成的人員損失。
4 結語
一方面,科技的進步讓智能采樣、自動在線監測成為可能,可有效降低環境監測采樣現場不利因素對采樣人員健康危害程度;另一方面,各類防護護具的有效供給也將大大降低現場采樣人員的健康風險。未來,環境監測現場采樣人員的健康安全必然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滌平,楊克禮,熊忠良,等.全球氣候變暖對動物疫病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8(33):214-215.
[2]HJ589-2010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S].2010.
[3]HJ606-2011 工業污染源現場檢查技術規范[S].2011.
[4]HJ/T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S].2002.
[5]HJ/T164-2004 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S].2004.
[6]谷學匯.光譜吸收法在線檢測醫療污水中余氯的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1.
[7]張蔚萍.醫院廢水消毒處理與廢物處置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4.
[8]王奎蘭,吳清平,鄧金花,等.水質快速分析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現代儀器與醫療,2005,11(5):54-56.
收稿日期:2020-05-04
作者簡介:陳泳龍(1988-),男,漢族,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