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國家交通部對國道養護的重視,各縣區養路段在日常養護巡視過程中,山區國道邊坡災害問題已越發凸顯,本文以G542線K42+500(昭化區旺蒼縣交界)處邊坡為例,對路塹邊坡災害處治工程處治方案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 邊坡;災害;處治;方案
G542線K42+500(昭化區旺蒼縣交界)處邊坡為路塹邊坡,路基兩側山體高陡,塹坡上部巖層破碎,風化嚴重,坡頂地帶形成較多的松動危石,坡頂有一定厚度的覆土,現期坡體存在淺表土體坍塌、風化碎落、巖體滾落等現象,對公路上過往車輛、行人造成財產生命威脅。
1邊坡工程地質條件
本次所進行的邊坡處治設計,主要分為南北兩側:
1.1 北側
(1)K42+390~K42+423段邊坡為人工開挖形成的斜坡地形,坡向約185°,坡度約45°,坡表基本無植被分布。坡表基巖裸露,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薄層狀泥巖,巖層產狀196°∠22°。邊坡巖體主要由泥巖組成,不存在軟弱夾層,雖邊坡坡向與巖層傾向呈小角度相交,但一般不會出現邊坡整體滑塌現象,泥巖抗風化能力較弱,現期邊坡病害特征主要為巖體風化碎落。
(2)K42+423~K42+497段邊坡為人工開挖形成的巖質高陡邊坡,坡向約185°,坡度約60~70°,坡頂呈緩臺狀,植被較發育。坡表基巖裸露,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薄層狀泥巖夾中厚層狀砂巖,巖層產狀196°∠22°。巖層傾向與邊坡坡向呈小角度相交,為緩傾順層邊坡,邊坡巖體易沿砂泥巖交界面向臨空面滑移,加之邊坡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砂泥巖抗風化能力存在差異性,泥巖抗風化能力較弱,易形成巖腔,更不利于邊坡的穩定性,總體現期該段邊坡穩定性較差,對過往行人及車輛威脅較大[1]。
1.2 南側
(1)K42+423~K42+520段邊坡為巖質陡坡,坡度約5°,坡度約70~80°。坡表基巖裸露,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薄層狀泥巖夾中厚層狀砂巖,巖層產狀196°∠22°。該段邊坡坡向與巖層傾向相反,邊坡結構整體較穩定,但由于邊坡以泥巖為主,其抗風化能力較弱,風化裂隙發育,邊坡表層巖體破碎,坡表巖體易風化剝落,若長期發展,極易在上部巨厚層砂巖交界處形成巖腔,上部砂巖出現整體墜落、傾倒等不利現象,總體坡體長期穩定性較差。
(2)K42+471.5~K42+493段邊坡為巖質陡坡,高約11m,坡度約5°,坡度約70°左右。坡體基巖裸露,主要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巨厚層狀砂巖,巖層產狀196°∠22°。該段邊坡坡向與巖層傾向相反,邊坡整體穩定性較好,但因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已形成危巖,上部砂巖巖體極易脫落母體向下墜落,威脅過往車輛及行人的安全,坡體長期穩定性較差[2]。
2設計方案簡介
根據現場調查情況、相關工程經驗,按相關技術規范要求,本著經濟、科學、合理有效的原則對該路塹邊坡進行徹底整治,具體描述如下:
3施工注意事項
3.1 材料要求
(1)錨桿框架梁。①框架格梁為現澆C25砼,橫梁每8~12m設一道伸縮縫,縫寬2cm,以浸瀝青木板充填;②壓力注漿錨桿鋼筋采用C32螺紋鋼筋(HRB400),最下部一排長8m,上部長10m;格內掛網錨桿采用C25螺紋鋼筋(HRB400),長3m;框架格梁縱筋采用C16鋼筋(HRB400),箍筋采用φ8圓鋼筋(HPB300);③護腳支撐墩為現澆C20砼。
(2)掛網噴漿。①噴漿護坡采用M30水泥砂漿;②坡面噴漿,砂應采用純凈的中粗砂(應摻入米石),細度模數大于2.5。干法噴射時,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7%,當采用防粘噴射機時,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7%~10%;錨桿灌漿時,宜采用中細砂,粒徑不應大于2.5mm,使用前應過篩,錨桿砂漿配合比:水泥比砂宜為1∶1~1∶2(重量比),水灰比宜為0.38~0.45;③一般情況下,凡適合飲用的水均可作為拌和水。對于硫酸鹽含量超過0.1%、氯氣含量超過0.5%,并且含有糖分或有機懸浮質的水不能作為拌和水;④鋼筋采用C25螺紋鋼筋(HRB400),框條采用φ8圓鋼筋(HPB300),鐵絲網采用φ2.2普通鍍鋅鐵絲,綁扎鋼絲采用φ2.6普通鐵絲。
(3)SNS主動防護網。SNS主動防護網應聯系生產廠家直接購買,現場進行安裝即可。
4施工期間保通方案
根據《G542線廣元至旺蒼段一級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交通量預測結論及其補充資料,G542線公路區間交通量參見下表:
由上表交通量預測可知,G542線車流量較大,交通繁忙施工期間必須確保道路暢通,不得斷道施工,可采取半幅施工半幅通行的方式進行保通,為確保施工安全和通行安全,施工期間,腳手架應安設防護網,道路兩端務必動態做好各類相關臨時安全標志、標牌。
5結束語
綜上,本項目雖處治面積較小,但邊坡病害特點較多,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分段、分層對該邊坡病害進行分類處治,既能保證該邊坡災害得到有效處治,又能控制造價、節約成本。
參考文獻
[1] 吳斌,樂建平,方詩圣,等.山區公路邊坡防護加固技術[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3-16.
[2] 劉春,姜德義,黃衛東,等.萬梁高速路典型滑坡及其治理措施[J].地下空間,2004(4):49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