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怡
摘 要 本文簡單介紹了中小河流整治工程中的護岸形式,重點探討了其具體應用,旨在提高河流水質,改善生態環境,增強防洪能力,有利于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小河流整治工作快速發展。
關鍵詞 護岸形式;中小河流;整治工程
引言
中小河流的生態環境、水文特征、物理結構會對人們的活動產生影響,隨著建設、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中小河流受到干擾,影響河岸的透水性、柔韌性及生態效應,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中小河流整治力度,改善生態環境。
1中小河流整治工程中的護岸形式
1.1 混凝土圓孔板草皮護岸形式
此種護岸形式是使用填土筑堤的方法,保證整體結構的坡比參數為1∶1.5,上鋪可以鋪設面積約為400m2的土工布,并且要在整個結構上鋪設厚度約200mm的砂卵石墊層結構,確保預制混凝土圓孔板的厚度為100mm。
1.2 蜂巢格網干砌石護岸形式
此種護岸形式是使用填土筑堤的方法,保證基礎性坡比為1∶1.5,鋪設面積約為400m2的土工布后,再鋪設厚度約200mm的砂卵石墊層結構與厚度約為300mm的格網干砌石石籠結構,保證其長度×厚度×寬度為4m×0.3m×1m,并在其中間安裝3個基礎性格片。
1.3 巢式生態系統護岸形式
此種護岸形式是使用填土筑堤的方法,其基礎性坡比與混凝土圓孔板草皮護岸形式、蜂巢格網干砌石護岸形式的比例相同,鋪設面積約為400m2的土工布,并在整個結構上通過專用錨桿梅花陣列,在網格中填充種植土,保證系統可以正常運行。
2護岸形式選擇在中小河流整治工程中的應用
以某中小河流為例,治理河道總長度為12.8km,淤泥疏通8.9km,護腳護岸5.5km,堤防加固2.2km。此次整治和護岸工程要以防洪抗沖為主,改善生態環境,使河道無防護措施、防洪抗洪能力弱、河床淤泥積水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1 選擇岸坡護面材料
通常來說,護岸材料主要在復合式斷面上部坡面進行護砌,傳統的護岸結構為漿砌石、草皮護坡等。隨著河流整治理念不斷轉變,護岸結構使用天然石、植物、木材等生態材料。除此之外,在進行生態護岸時,可以使用樹木、林草、灌木、水生植物等植物群護岸方法,提高防洪抗洪能力。此次中小河流整治工程是在現澆生態混凝護岸、草皮護岸、砼砌塊護岸、框格梁+撒草籽護岸等四種護岸結構形式中進行選擇。
其中,現澆生態混凝護岸形式具有較強的透水、通氣性,通過添加復合改良材料與鋪設營養型無紡布后,可以促進植物生長,有植物保根能力強、綠化周期短、抗沖刷能力強、后期養護方便等優點,但是其造價較高,適用于流速小于5.5m/s的河流;草皮護岸形式具有較強的綠化效果,綠化覆蓋率高,透水性強,但是其抗沖刷能力較差,適用于流速小于2m/s的河流;砼砌塊護岸形式施工難度低,對于磚孔中生長的綠植有較好的防治水土流失與污水凈化作用,后期養護方便,抗沖刷能力強,但是其對坡面平整度的要求較高,使用于流速小于4m/s的河流;框格梁+撒草籽護岸形式具有較好的綠化效果,抗沖擊能力強,透水性與景觀效果好,但是其對坡面的平整度有著較高的要求,適用于流速小于3m/s的河流[1]。
2.2 布置護岸護坡
相關人員要對臨水岸坡受淘刷的情況充分考慮,根據工程投資明確護岸范圍和護岸形式。此工程新建護岸分布在干流和支流,干流長度為4600m,支流長度為900m,可以選擇以下幾種護岸形式。
(1)格賓籠護腳、撒草籽護岸形式。在未設岸頂綠道段護岸工程可以選擇格賓籠護腳、撒草籽護岸形式,下部使用垂直重疊兩層格賓籠擋墻護腳,其擋墻埋深約1m,在格賓石籠底部和背部鋪設300g/m2的土工布,按照1∶1.5的比例進行削坡,使用撒草籽的護岸形式,避免沖刷破壞,增強其防洪抗洪能力。
(2)格賓籠護腳、撒草籽護岸、岸頂道路。在平順且流速較小的河道和岸頂設置綠道護岸段可以使用此種形式,而岸坡下部使用垂直重疊兩層格賓籠擋墻護腳,其擋墻埋深約1m,在格賓石籠底部和背部鋪設300g/m2的土工布,按照1∶1.5的比例進行削坡,使用撒草籽的護岸形式,避免沖刷破壞。在岸頂設置綠道,寬為3.5m,迎水側種植低矮灌木,從而形成緩沖保護帶,并在緩沖保護帶后建設厚度為20cm的C20砼路面、15cm的碎石墊層,防止出現沖刷破壞的情況[2]。
(3)格賓籠護腳、框格梁護岸、岸頂道路。在干支流匯合口、曾發生滑坡、河道轉彎頂沖嚴重等護岸段可以使用此種護岸形式,在以上兩種護岸形式的基礎上在坡面設置框格梁護岸,將框格梁護岸坡腳與坡頂分別設置成地梁與橫梁,在框內播撒草籽,而岸頂道路要依據綠道實際情況進行布置。
2.3 植被緩沖保護帶
設置植被緩沖保護帶可以保持岸線的自然美與景觀美,增強河流的穩定性,凈化水體。在河岸種植大面積綠化可以減少水體環境受土壤污染等因素影響,提升河流的凈化能力。在設置植被緩沖保護帶時,要將高大喬木種植在堤岸外,為活動、步行、視線通透、樹蔭面積提供充足的硬地面積。若條件允許,則要遠離水岸的空間,采取大范圍的綠地治理方法,防止出現樹木過密遮擋視線等情況。
建立科學合理的管護管理體系可以促進生態護岸效應充分發揮,由于植物種植有季節性,會受時間等因素影響,若種植時間發生變化,則要更改種植計劃,在種植2年后,相關人員要對其成活狀況進行檢查,做好養護工作,促進植被生長,達到較好的河流整治目的。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要對河流生態保護和治理提高重視程度,建立沿河防洪標準,將土地保護、城鎮發展、河流治理、景觀設計、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提高防洪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類活動、自然生態、經濟社會、水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隨著河流污染問題逐漸加重,要加大中小河流的整治力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護岸形式,不僅要增強護岸的防洪能力,還要提高其生態性與景觀性,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溫劍鑌.護岸形式選擇在中小河流整治工程中的探討[J].內蒙古水利,2018(5):33-34.
[2] 趙俊卿,王鳳成.護岸形式選擇在中小河流整治工程中的探討[J].水利技術監督,2017,25(2):37-39.